提问是教师指导学生设疑解难、激疑促思的一种有效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精心提问,提高效率。
找准切入点,设问要巧妙。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富有启发性或探究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既要力避肤浅琐碎的“是”或“不是”的“满堂问”现象,也要避免设问得过深,学生无从作答,因此,要讲究设问的巧妙:1. 在文本的关键处设问。《药》中夏瑜“这大清的天下是大家的”和“可怜可怜”两句话如何理解?2. 在内容矛盾处设问。《鸿门宴》中项羽不杀刘邦,有人认为表现了项羽的“妇人之仁”,而有人却认为这恰恰表现了项羽的“君子风度”,你认为如何?3. 在内容的对比处设问。《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因为狗主人的变化,他的态度也变来变去,但在这不断变化中,他有没有不变的地方?4. 在文本的重复处设问。《纪念刘和珍君》中两次出现:“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有何深刻用意?5.在课文的细节处设问。《荷花淀》中水生嫂默默地吮吸着弄破的手指这一细节,对刻画人物性格起什么作用?6. 在文本深刻蕴涵处设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用“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来类比马克思的发现,有什么作用?7. 在学生不经意却又不可忽略处设问。《老王》中“他简直像从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一描写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8. 在字面背后深层含义处设问。《拿来主义》中“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怎样理解这种进步?9. 在文本总结概括处设问。《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呢?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
预设提问对象,讲求追问的连续性。预设的问题将产生怎样的效应,教师应当做到心中有数,要考虑提问对象的层次性,不要总是提问少数成绩很好的学生,更不能把提问当成惩罚注意力不集中学生的手段。提问要有高质量,讲究追问,展开对话,成为学生持续讨论和不断探究的原动力。教读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时,先要学生把词句的韵脚圈出来,想一想词作是如何构成听觉之美的?从作品美妙的声音中再现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怀?当学生处于连续的“被追问”状态时,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存疑,时刻处于一种“跃如也”的境界,以防学生被动地应答,缺少自主、连续、深入的思索。
杜绝“伪问题设计”,增强提问的探究性。设计问题,尤其是设计探究性问题时,要防止“伪问题”充塞课堂。笔者观摩《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教者设计了 “于勒是流氓无赖,还是正直、有良心的人”这一问题,从形式上考虑,答案可能有三种:一是 “流氓无赖”,二是“正直、有良心的人”,三是兼而有之。但本题的答案不可能是“流氓无赖且正直有良心”,因为自相矛盾,而该问题的指向是“他有行为不正的地方,却也有正直、有良心的一面”。因此原问题应改为:于勒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同意“流氓无赖”或“正直、有良心的一个人”的说法吗?否则,学生容易产生思维定势。
质疑互动,提高思维力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只是师生互动,更强调生生互动。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以挑剔的目光审视和研读文本,创新情境提供资料来引导质疑,师生共同切磋解疑。如教罢《渔父》《报任安书》两文时,学生质疑说屈原和司马迁两人为什么一人择生,一人择死?学生从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知识分子的责任、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广泛探讨。司马迁“隐忍苟活”,是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垂名青史,实现人生的价值;屈原“毅然赴死”,是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的尊严。 生,可以践志;死,可以明志。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树立了东方知识分子两种人格榜样,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巨大影响。
打开视野,站在全人类的文化制高点上看,东西方的生死价值观又是不同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屈原便是典型。西方人并不以为然,在美国对外战争中,士兵是把自己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的,国家利益次之。可见东方人舍生取义,西方人弃义取生,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死价值观所决定的。
司马迁以孔子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李陵之祸”打破了他的政治抱负,他只能通过“立言”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总之,问题设计得好,阅读教学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陈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