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11册教材习作2要求学生:1.回想父母平时的关爱;2.向父母表达内心的谢意,然后记录下全过程。应该说编者设计这样的习作要求确实是用心良苦,而且进行这样的训练难度不小。现在由于父母对独生子女娇惯溺爱,再加上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得许多学生缺少感恩之心,他们对于父母为生活辛劳忙碌、为孩子奔波吃苦熟视无睹。针对这一学情,教者在教学的处理上匠心独具,教得实在,教出了精彩。
一、 欲擒故纵,相机铺垫
教学在平淡宽松的氛围中展开。教者首先发问:“爸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们的?”以此来诊断他们的真实认识与感受。略加思索后,小手稀稀拉拉地举起来。发言内容基本雷同,无非是节假日上公园到饭店,过春节买新衣、给压岁钱之类的,既没有典型的事例,更没有感人的场景与情节。似乎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都是天经地义的。关爱的感受、回报的意愿荡然无存,浮浅的亲情苍白暗淡。“生活上的关心照料,如同母鸡爱小鸡一样,你们能不能透过平凡的表象,挖掘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呢?”教者的反问使同学们多少感到些许茫然,然而却激起了学生思维涟漪,为接下来的训练作了铺垫。
二、 撞击心灵,启发感悟
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者都能充分估计学生的思想状况,巧妙运用教学智慧与策略,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的心结迎刃而解。在以“究竟什么是爱”为主题的互动讨论后,教者先用大屏幕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母亲》一歌的歌词。“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同时告诉同学们:“这就是老百姓最质朴的爱,最纯真的情!”渐渐地,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变得庄重严肃起来。紧接着,教者又及时出示了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背影》,引导学生着重感受作者四次流泪,以及情感变化的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家庭生活中,处处有真情,只要善于细致观察,善于捕捉细微的小事,由浅入深地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动,就能小中见大,写出含意深刻的作文。看着《背影》中的感人事例,同学们的眼眶渐渐湿润了,抓住火候,教者又顺水推舟播放了《背影》视频短剧。亲情的画面,浓情的场面,真情的细节,让同学们心灵上产生了震撼。他们面对这种人间深情,感同身受,不少人泪流满面,情溢于表。这泪是感动的泪、诚挚的泪、忏悔的泪,五味俱全,但都流自学生的心扉。
教者选择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短片作为学生习作的“典型示例”,以文本作为学生习作的“范文导读”,以图片作为学生习作的“话题选择”。运用信息资源强大的直观冲击力震撼学生的灵魂,碰撞学生的情感,同学们从文本中得到的是感性认识,从视频中获得的是情感体验,从图片中获得的是生活认同,多线索的交织,多层面的碰撞,使学生调动起内在的情感动力,找到习作的切入点,进而找出情意浓浓的生活片断。教者将教学过程组织在一幅优美和谐的生活图画中,将学科固有的美感展现在学生眼前,打开心路,吸引学生主动步入充满情趣的习作殿堂。
三、 顺水推舟,水到渠成
新颖信息的撞击,典型事例的剖析,使同学们的思维豁然开朗。此时重要的是,如何顺水推舟运用这一典型事例,去启迪他们主动寻找,去回顾那久已淡忘的记忆,去捕捉那往往擦身而过的爱的细节。于是教者引导他们:“《背影》的情节牵魂动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真真实实、每时每刻存在着,你们能找回那断了线的风筝吗?”教室顿时变得异常沉寂,这时情感的波涛却荡漾在学生心内。每个同学都在努力以新的心态、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爸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们的?”教学之初提出的问题,再次被重新提出,似乎像是在原地画了个圈,但显然高度不同。“汉堡的情结”“出租屋的故事”“珍贵的钢琴”等个案的生成,实实在在地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同学们的思维变化,看到了同学们情感的提升。而在经历了前面的铺垫、碰撞、对比和感悟后,再来讨论如何“表达谢意”,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作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能够唤起学生美好回忆和憧憬的学科。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要用“心”钻研教材,用“心”与学生沟通。教学艺术在课堂上的精彩呈现,是归结于教者背后对于教材的钻研和对于教学的精心谋划,依赖于教者敢于否定自我,不断创新、大胆尝试的勇气和执着,而这一切都与“心”有关。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言语、情感的交流内在都是心的交流。针对教材实际,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的交流才会找到正确的路径;安排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心的交流才会具体实施;而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心的交流就会收到好的效果。实际上,师生之间心的交流不仅在课内、课后的讨论与评价,回家后的摹仿与交流,都是用心交流的表现和延伸。日积月累,必定能够拓展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情感,改变学生气质,而这一切都与学生写好作文密切相关。
其次,用“智”安排教学,用“智”选用教学资源。在本次习作的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的安排,所有的资料运用及案例选用,都凝聚了教者的智慧,一个看似常规的教法,一个看似平常的案例,有了智慧的安排就有了精彩。然而纵观现在的课堂,有些教师急功近利,一味追求文笔的华丽、色彩的纷繁、情节的曲折,而缺少平淡朴实、平心静气的风格。因此,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不掺假、不拼接、不搞花架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最普通的生活中撷取最宝贵的素材,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者显然在教学中投入了自己的心智,可以肯定地说,他的收获一定是学生一篇篇真情实感的好习作。
[点评者为江苏省扬州市小语学会会长、特级教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