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295

[ 谢英杰 文选 ]   

用诗词中的自然知识激活教学

◇ 谢英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同时在“课程目标”部分强调“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这些都说明,语文教学视野应该开阔。我国古诗词源远流长,广为传诵,脍炙人口,具有精湛的文学艺术,其中一些诗词还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如果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能以准确而简洁的语言讲清这些自然科学知识,那么,不但能帮助学生读懂古诗,对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是极为有利的。本文仅以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为例,来谈谈利用诗词中的自然科学知识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做法。
  一、 气候知识
  家喻户晓的杜牧诗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意思是说清明时节会下雨。清明下雨本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一年的好收成。但“清明时节”为何会“雨纷纷”呢?气象专家说,因为每到四月,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在大江南北徘徊,和来来往往的冷空气反复发生冲突,导致阴雨绵绵。另外,此时大气层里的水汽较多,一到晚上容易凝结成毛毛雨,所以就更会“雨纷纷”了。
  王之焕《前出塞》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句子。这里的“春风”应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大陆性气候,受夏季东南季风影响小,因而干旱少雨。后人又写到“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说的是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现已百年过去,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过玉门关。
  新疆一带曾流传“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与此不同的是王冕《梅雨》中“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诗句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景象。柳宗元的诗句“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则反映了我国江淮地区在准静止风影响下出现的“黄梅时节家家雨”的梅雨天气;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觉转入此中来”,则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谚语“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写出了高山气候垂直分布差异明显的特征。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的是大气层中的对流层相对静止的特点。
  二、 景观知识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我国古代西部大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美景与和平恬静的放牧生活图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既写出了黄河的流向和走势,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特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则既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在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色,又写出了长江三峡丰富的水力资源以及两岸的生物资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是对庐山瀑布宏伟气势的真实写照;“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述了行走在荒凉干燥的古道上的旅行者,骑着疲惫不堪的马儿艰难地跋涉的情景,这“枯藤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地区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毛泽东同志的诗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则给我们描述了祖国北方冬天的自然景色:到处冰天雪地,白雪皑皑,河流冰冻,顿时失去了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气势。
  三、 人与自然
  历代流传下来的不少诗词都反映了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古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及破坏。刘禹锡的《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反映出古代男人上山烧山耕作,女人下山背水的生产情况,而这也是古代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为烧山毁掉了涵养水源的草木树林,以致山上水源枯竭造成了人们生活艰辛的惨状。王维的《出塞作》“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写的是一组塞外狩猎的镜头,将士们燃起漫天野火,将草中的动物惊起,而后骑马射猎,写出了对野生动物的大肆捕杀以及为了狩猎焚烧动物赖以生息的草原。这显然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
  杜牧的骈体散文《阿房宫赋》的“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反映秦始皇为修建宏大无比的阿房宫,大量消耗木材,使森林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严重影响了自然环境特别是水土保持。
  还有一些诗词写出了我国边远地区的原始与荒凉,而一旦与现实做个对比,则发现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中创造了奇迹(当然这也不排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李白的《蜀道难》中的诗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写出了蜀道的崎岖艰难与蜀地的闭塞落后,而现在,通过人民世世代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辛勤开发与建设,这里已建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等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与精神超出人们自己的想象力。流传较广的一首谚语曾这样描写我国过去西部的戈壁滩:“天上无飞鸟,地下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可现在呢?随着大油田、大气田的开发与建设,一条条公路通向沙漠戈壁深处,使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铁路也穿过西部,直达西藏拉萨。毛泽东当年在《水调歌头·游泳》中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述的“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伟大构想,已被三峡建设者们变成了现实,而这对当地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的影响也是不可等闲视之的。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真的不容小觑。
  四、 自然现象
  古诗词中不仅有写景状物、述怀言志以及针砭时弊的值得千古吟唱的佳作,还有一些解释自然现象的精品。刘禹锡的诗句“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阐述了潮汐现象与月相变化的关系和河流流量变化与季节的关系;白居易的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则说明了地球上海陆变迁以及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张藉的“天星坠地能为玉”揭示了陨石的来源。
  要注意的是,语文课中的自然科学知识的讲解不能冲淡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它只是语文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拓展,而且讲解时多启发学生讲,这样就和口语训练结合起来了,收到一石数鸟的效果,整个课堂教学就活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

用诗词中的自然知识激活教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