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不但要对自己的角色有所了解,而且还要抱着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角色,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不断的适应与调整。
一、 新时代教师角色的内涵
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根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中,教师角色被定义为:“教师的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行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实际角色行为;二是教师的角色期望。”在瑞典教育学家胡森主编的简明教育百科全书中,则对教师角色所代表的涵义作了三种解释:1. 教师角色就是教师行为;2. 教师角色就是教师的社会地位;3. 教师角色就是对教师的期望。
为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教师必须从当代教育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出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培养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发生很大变化。
1. 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信息社会开放式教育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局限于课堂45分钟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协作者转变。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传递知识作为主要教学任务,而应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主要任务。教师要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发展者,而不是教育活动中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从课程知识的享用者转变为课程知识的创造者,即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教师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更多地致力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重在激发学生对某个学科或领域的学习研究兴趣,激活每个学生的潜能。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是局限于课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开发课程知识。
3. 由专业浅显的教书匠向“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转变。当代教育发展的开放、创新、终身化趋势,迫切需要教师由专科型向通识型转变。通识型教师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既是学科领域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并具有一定的人文美学素养;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能够结合工作实践加强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教育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摆脱“工匠”的地位,在教学中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使教学充满启发性和创造性;才能让学生敬佩,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力;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 要成为理想的角色,教师应当有何作为
1. 教师应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反省思维的概念,并把教师看作是反思性实践者。反思性教师就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反思改进教学和完善自身。
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作为一个新手教师,笔者也逐渐意识到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新手教师走进教室时是伴随着既有观念的,这些观念源于做学生时对教学的观察和理解。但这种对教学的理解往往是不正确的,学生总是倾向于认为教学是很容易的,无非是把课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新教师的这种既有观念肯定影响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他们只看到教学的表面现象,比如观察到优秀教师在教授某一个知识点时一个独有的策略,但他们并不理解这个优秀教师为什么会采取这种策略,不理解内在的知识、技能、计划和决策的制定等,或者说他们不具备策略所需的思维,这种思维是要在实践中通过反思逐步训练出来的。
2. 教师应终身学习。1994年11月召开的“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明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那种想一劳永逸地学习知识然后吃老本的做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了。教师也不例外,教师应该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笔者从一个新手教师的角度认为教师应懂得关于教学的四个方面的知识技能:包括怎样教授学科教学内容知识,怎样对不同学生进行教授,怎样评价学生的学习和怎样管理班级教学。这四个方面的知识都不是新手教师一朝一夕可以学会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学习认识到的,并且教师这四个方面的知识技能也是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改进的。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新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应在团体中学习教学,这能使他们互相促进和发展,发展一种实践的洞察力,一系列关于教学、学习和学生的理解,关于怎样运用知识的习惯意向,在合作中进行终身学习。
3. 教师应成为“适应性专家”,处理好效率和改革的关系。Hatano & Inagaki (1986) 提出了例行性专家和适应性专家的概念。所谓例行性专家,是指那些能有效地操作程序性技巧的专家,其技巧已达到自动化的境界,在稳定的环境中可以发挥高度的效率;而所谓的适应性专家,不仅能有效地操作程序性技巧,还能经由技巧的执行当中建构概念性的知识,进而了解程序技巧的意义,因此当环境变动时,他也能弹性的适应。“适应性专家”具有协调好“效率”和“改革”两个维度的能力,好教师不仅要能高效熟练地教学,还要能超越现存的惯性方式重新思考关键理念和实践甚至价值观以改变教学行为。这两个维度尽管有时候看来是对立的,但从教师发展的整体方向来看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紧密结合的整体。对一个终身学习者和适应性专家来说,在实践中适当抛弃现有的学习观念和常规,并应用新信息是很重要的。
教师要达到角色的理想转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教师应转变传统的观念,在心理上理解和接受角色转变的意义,并要在行动中为达到有效的教学付出艰辛的努力。
[参考文献]
①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43页。
②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6页。
③ 高慎英:《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问题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3期。
④ 黄雅丽:《终身学习社会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⑤ 冯建军:《网络时代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J],《教育评论》,1999年第6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西麓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