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半字师”,毛泽东就有好几位。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故乡韶山,写了《七律·到韶山》。庐山会议初期,他将这首诗印发征求意见,身边工作人员梅白同志反复读了全诗,理解毛泽东是以此诗来概括32年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辉煌的胜利,便说:首句“别梦依稀哭逝川”中的“哭”改成“咒”字更好些,“咒逝川”就是诅咒愤恨过去黑暗的年代,“哭逝川”有对过去黑暗年代的无奈之感。这一改使整首诗意更深刻,气势更宏大。毛泽东称梅白为“半字师”。
1936年2月毛泽东作《沁园春·雪》,词的主旨作者自注是“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毛泽东诗词选》62页),1945年在重庆书赠柳亚子后,很多报刊相继转载,引起轰动。1957年,毛泽东约诗人臧克家谈诗,臧问:“‘原驰腊象’的‘腊’字怎么讲,众说不一。”毛泽东反问:“你看怎么样?”臧说“‘腊’ 字不好讲,如果改成‘蜡’字就好讲了,‘蜡象’正好与上句的‘银蛇’映衬。”毛泽东欣然赞成,又一个偏旁的半字师。
据毛泽东对自己所作诗词的批注云:“原诗为‘浪拍’,后改为‘水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改的,他说作诗忌用字‘重出’,一首诗内不要有两个‘浪’字。”这个“朋友”即东北大学历史系教师罗元贞,他建议毛泽东把《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浪拍云崖暖”的“浪”改为“水”,也是去“良”留“水”的半字师。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王滩镇垛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