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后二十年,为拨乱反正,改变十年动乱将语文课上成政文课甚至政治课的不良情况,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教育界提出了“将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口号。结果,很多老师矫枉过正,把语文课当成纯工具课来上,淡化形象感染,弱化情感熏陶,使本应审美的、诗意的、富有情趣的语文课失去了应有的魅力,沦为脱离人文精神的、单调的纯技能“操练”和形形色色的“文字游戏”,学生体验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老师又走了极端,他们将教学重点定位且止步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强化“人文的感悟”,淡化“语文的感悟”,忽略语言的学习,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张扬人文性,语文教学越来越“人文”,语文学科的特有目标却越来越难以达成,语文课不再姓“语”,语文教育效率很低。
其实,语文课既应丰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应构建、完善学生的语言系统。忽视精神抓语言,丢开语言抓精神,都违反了语文教育的规律,都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语文之“表”,人文性是语文之“里”,二者是一体化的,不可偏废,也不能分离。诚如张志公先生指出的:“学习语文这个工具的时候,学习怎样用语文来交流思想的技能,跟学习语文所表达的思想本身,是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统一,让学生既得“意”又得“言”呢?我们应该在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抓住听说读写的附着点,着意于精神,着力于语言,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反复推敲、揣摩、玩味,感悟文本内蕴的深厚、思想的深刻,领悟言语表达的精妙,习得言语表达的经验,从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下面以阅读教学为例略述操作策略。
一、 在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中融合统一
阅读教学的人文性是通过工具性的转化来实现的,文本解读不好,什么“性”也没有。而要激发解读兴趣,让学生进入作者用思想与语言构建的文本内在天地探幽览胜,教师就必须找到突破口,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文本的语言符号层潜游进文本的内在意蕴层,与文本深入对话:张开感悟的触角,舞动思维的翅膀,打开情感的闸门,涌动表达的热情,含英咀华,品味语言,切己省察,丰富感受,积极表达,抒发感情,在全身心的投入中,让语言与精神携手走向丰妙。
特级教师盛新凤教学《卢沟桥的狮子》,就是聚焦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通过创设对比情境,将狮子置身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中,置身于不同的氛围中,从而使课文的语言文字产生巨大的张力,吸引学生披文入情,主动与文本展开对话。她首先将狮子置身于和平年代的诗情画意中,要求学生品读课文,涵泳体味,并通过朗读将卢沟桥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性格有别”的特点表现出来,通过激发想象,描绘狮子在柔和月光下的活动,从而体会美丽祥和氛围中狮子的无忧无虑;接着引导学生阅读最后一段,交流各自课前搜集的关于“七七事变”的资料,通过观看历史录像,将狮子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情境中,改写课文,激情诵读,感悟枪林弹雨中狮子的狂怒悲愤。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丢开课文语言搞腾云驾雾式的内容分析,也没有脱离内容搞支离破碎的语言训练,而是从语言文字入手,在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中,让体会、品味、运用语言的过程与情感熏陶、心灵震颤的过程协调同步,使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
二、 在阅读与说写的沟通中融合统一
“操千曲然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没有量的积累,何谈质的升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努力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对此,作为语文教育重头戏的阅读教学自然责无旁贷。而一旦在阅读教学中找到契机,挤进说写练习,则可以取得双赢局面:学生不仅可以在由阅读到说写的迁移中顺利内化课文语言,而且可以通过说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青年名师陈建先执教《特殊的葬礼》,三次在阅读中创设说写契机,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初读时,他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句话,既避免了机械琐碎的内容分析,又让学生多角度进行了概说练习。精读时,陈老师注意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感悟语言。他首先借助录像帮助感受“咆哮而下”“一泻千里”的气势,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语言抒发感受,赞美瀑布,将对塞特凯达斯瀑布的热爱推向极致。接着出示枯竭后瀑布的课件,品读课文相关内容,学生自然会产生失望、愤怒、悲伤等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时的“说”和“写”自然成了学生内在的需要,言语实践不但源于文本,且被置于浓郁的情感氛围中。结课阶段,陈老师更是巧用课文空白点,创设了总统致悼词的情境,要求学生短时间内拿出稿子并现场演讲。由于之前已有大量的言语实践和相应的情感铺垫,由于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集中众人之力,学生超越教材,跨越时空,激情澎湃地完成了这一高难度的说写任务,将教学推向高潮,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领悟中心、人文教育熔于一炉。
三、 在表演体验的过程中融合统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广泛运用的分角色表演,不但是适应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模仿等心理特征的生动教学手段,也是能促进阅读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统一的有效方法。这是因为一旦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这角色就不再是书本上的,而是自己或班集体中的同学,这必然促使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心理体验理解课文,丰富对课文塑造形象的感受,加深对课文内涵的感悟;而要想演好,除了要设身处地,与人物感同身受,还必须熟记课文内容,积累、内化、吸收课文语言。
《“黑板”跑了》叙述的是科学家安培醉心数学研究,竟将大街上马车车厢的后壁当成黑板演算的故事,事情本身极具戏剧性。为突出教材个性,帮助学生身临其境把玩课文语言,进入角色体会安培专心致志、如痴如醉从事科学研究的可贵精神,让学生在生动的形式中真正“动”起来,我们采用表演体会式进行研究、学习。除了安培、“马车”等课文中写到的角色,我们还创造性地增加了“记者”角色,他可以对剧中人和观众现场采访,以挑起多重对话。表演安培的同学既要极力通过自己的表情、举止、言语再现安培身处热闹非凡的大街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行为,以体现安培的聚精会神,还要接受“记者”采访、观众评议,说明自己这样表演的依据(即对人物形象理解的深度,对课文语言文字把握的准度)。表演的过程成了深入体验、认真研究语言的过程。在多向互动的碰撞中,学生不但将课文中的消极语汇转化为能说会用的积极语汇,提高了对课文语言感知的敏锐度,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学到了研究性阅读的方法,而且加深了体验、理解,被安培心无旁骛的治学精神真正感染,受到教育和启迪。
四、 在拓展阅读中融合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统一不光能够在“深挖洞”(对单篇课文的深入解读)中进行,也可以在“广积粮”(以教材为轴心,整合多个文本,作拓展性的广泛阅读)时实施。如果我们教学时既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注意整合多个文本,让学生认真研读,学生会在更大的空间里多角度获取信息,多层次体验、感悟、思考,听说读写能力和精神境界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教学《秋天的怀念》,她找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结合点,巧妙引进《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病隙碎笔》等史铁生的一组文章,引领学生走进史铁生的情感世界,紧扣“扑”“抓”“忍”和三个“悄悄地”等关键词句细心品读,反复研究,融情想象,激情诵读,对比参读,互文理解,知人论文。学生在“秋天”的回忆中,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理解“母爱”的内涵;在“怀念”的情意中,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感受“爱母”的思绪;在“秋天的怀念”中,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获得人生的启迪。随着教学层次的推进,学生在高密度、大容量的课堂中不断感悟、积累、运用语言,感受、思考人生,实现了阅读能力、语感经验、阅读方法、人生体验、情感态度诸方面的突破。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高等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