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309

[ 张玉连 文选 ]   

一份自辩状

◇ 张玉连

  以前教学《〈指南录〉后序》时,查阅了一些关于文天祥的资料,对他的民族气节由衷地敬佩。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指南录〉后序》表达的就是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
  近年重教《〈指南录〉后序》,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注重创造性阅读,尝试从新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我得出了全新的理解。
  “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是全文的关键,实际上,文天祥写这篇文章完全是为了自我辩解,向后人和历史剖白自己的心曲,留下一份证明材料,是一份自辩状。
  1276年正月十八日,元军兵临皋亭山,垂帘听政的谢太后决定投降。当时南宋左相留梦炎早已投降叛变,其他大臣有的也已投降。元将伯颜虽愿受降,却要右相陈宜中去元营洽谈,但陈宜中却连夜遁逃,朝中再无人可使。主降派认为天祥不识时务,这时便推举说:“文天祥有办法,现在就给他宰相名义,由他去当面说服伯颜吧!”文天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任命为右丞相的。他当然知道这并非是对自己的重用,而是让他去赴险,而且多少有借机排斥异己的味道。《〈指南录〉后序》中“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等话已经隐晦地点明了这一点:国家已如危卵,自己出使一趟又怎么能够“纾祸”呢?“众谓”二字真是耐人回味!
  文天祥出使元军,他的身份是南宋使臣,代表了国家的尊严,他不是战俘。可是元军却把他当作囚犯一样对待。这时,文天祥为了国家、朝廷的尊严,是应该以死抗争的,而不能忍垢含辱,苟且偷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分当引决”。文天祥逃脱后,元军实施反间计,放出谣言,“密遣一丞相入真州说降矣”(《宋史·文天祥传》),南宋的淮东制置使李庭芝之所以会信以为真,大概就是因为他认为文天祥只有两条路:或是自杀殉国,或是投降叛国。
  他没有以死维护国家、民族尊严,是不符合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节操的,虽然最终南归,但朝野小人泛泛,必有猜疑、讥议。若不澄清,随时都可能成为人生中的一个污点,被小人利用,受到后世诟病。文天祥深明当时的朝政,对此焉能不知?所以他在逃归之后立即就写了这篇《〈指南录〉后序》,其目的也正在此吧。
  文中详细地叙述了出使斗争的情形和逃生的极端艰难痛苦的历程,斗争时“不复顾利害,但欲求死”;写逃生连用二十二个“死”字,列举了十八种险恶之境。之所以要这样写,一是交代行程,有案可稽,自明始终没有屈服变节,亦非贪生怕死;二是为了曲折地博取世人同情,“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间以诗记所遭……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分明就是说,编诗集,写序文,就是为自己留下一份自辩状,来表明自己的清白。
  虽然没有投敌变节,但忍辱偷生、有辱朝廷却是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亦为不忠,这是无法辩解,也无法回避的。“将以有为也”这个原因并不能说得理直气壮。所以在文章最后,文天祥极其婉曲地申诉自己没有以身殉国的原因。
  第一层说自己“不该活”。“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意思是说,让国君受辱了,那么从做臣子的角度讲,没有活下去的理由;拿父母赐给的身体去冒险,那么从做子女的角度讲,也没有活下去的理由。所以“请罪”国君和母亲都“不许”,即不会原谅他。这一层首先是自认为罪人。
  第二层说自己“应该活”。“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意思是在祖先的坟前自杀谢罪,这是“义”;而活下来杀敌雪耻,鞠躬尽瘁,兴复朝廷,也是“义”。尽节而死是“义”,饮恨而活也是“义”,那应该怎样取“义”呢?取前取后,不言自明。这一层通过比较点明自己忍“非人世所堪”之痛而活下来的原因。
  第三层讲自己“不该死”。“若予者,将无往不得死所矣。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自文于君亲”是向国君和父母讲清事实的委婉说法,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生命是卑微的,死在哪里都行,可是,如果我随便死了,我自己是问心无愧的,但又怎么能向国君和母亲澄清事实呢?国君和母亲又会怎么评价我呢?所以,我不能死,死了就说不清了。
  多么婉转,真是一意三折!
  可以想象,文天祥是多么想直截了当地向天下公开宣示自己的苦衷,但他不能这样做,一者毕竟还没有人公开指斥;二者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既然心无愧怍,又何必辩白?这时候急于表白,岂非此地无银,引污涂身,徒生事端?所以只能这样欲言又隐,欲彰还盖,把自辩清白的真实意图隐藏于忠君爱国之情的背后,让有心人去体会。
  我们一般只从表面上看到文山先生的一腔报国志,可背后的满纸辛酸情、难以倾诉的百折心曲又有几人能懂?不胜唏嘘之余,又平添了几分景仰。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东方分校]

一份自辩状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