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254

[ 赵红霞 文选 ]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五种意识

◇ 赵红霞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五种意识。
  一、 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要让学生看到课题提问题:你想知道什么?你认为这篇课文会讲些什么内容?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问题值得研究?当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看到《祁黄羊》一文的课题时,有的同学说:“祁黄羊是什么?是人还是一种动物?”有的同学说:“这篇课文讲了祁黄羊的什么事情?”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提出:“祁黄羊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祁黄羊的儿子到底怎样?能否担负起重任?”学生认知水平有差异,提出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教师首先对此要充分肯定,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肤浅,甚至幼稚可笑,但是毕竟是他们自己的思想。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趁热打铁,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他们阅读的兴趣很浓,认真读书,细心揣摩,用心感悟。这比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的方式要好,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加以梳理、归类,有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解决,有的可留到课后解决。对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祁黄羊的儿子到底怎样?能否担负起重任?”我让同学们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这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 自主意识
  孟子曾说过:“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意思就是要学生自主学习、自求自得,自己钻研所得的东西才牢固,才能活学活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授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责任感,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大胆放手,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真正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做到六个“自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字词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重点让学生自主思索,情感让学生自主体验。在教学《云雀的心愿》一课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巡视其间,我发现学生阅读是那么地投入,他们有的在查字典,有的用笔在书上画画、写写,有的在查阅资料。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纷纷举手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
  有的说:“森林的作用真大啊,可以不让土地变成沙漠。”
  有的说:“森林可以留住雨水,像一座水库,还可以调节气温,像空调器。”
  有的说:“我知道了云雀的心愿是到沙漠上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
  还有的同学说:“森林太重要了,我们这里虽然不是沙漠,但是我们也要多栽树,保护环境。”
  听到学生们的话语,我非常高兴,这些都是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思考的收获,比教师告诉他们的不知要好多少倍。
  三、 合作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合作意识”。学会合作是学生进入社会,成为未来主人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促进小学儿童社会化的一个基本途径。从小加强学生群体性与社会性的教育,培养他们主动交往、协同合作的团体意识和与人沟通、和睦相处、共同生活的社会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林格伦说过:在文明世界中的人们,真正需要学会的本领是有成效的合作本领,以及教会别人也这样做的本领。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使他们在与人的合作交往中,树立信心,学会尊重他人,学会解决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发展。
  合作包括同学之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以及与家人、朋友等方面的合作。在语文教学中,我常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在教学《陶校长的演讲》一文,针对陶校长的演讲的内容,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陶校长每一个问题问的什么?为什么要问?希望我们怎么做?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还经常创设情景进行师生合作。《师恩难忘》中有这样一句:“有一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我设计了作者和田老师见面的情境。我扮演田老师,学生扮演作者。我们进行了对话,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了尊师教育。另外,我还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请求家长配合一起完成。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合作小组组员之间以及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评价,要求学生虚心倾听别人见解,发表意见要做到中肯,要增强协调统一和团队合作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 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创新更是一个人事业腾飞的有力翅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不重复别人的言语,不盲从别人的做法,更不拷贝别人的思想,要有自己的感悟和见解,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
  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便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结尾这样写:“然而科学家推测,火星地表下面仍然可能有水,只要有适当的温度,就可能孕育出生命来。如果地表下真的有生命,它们是什么样的,是怎样生存的,这仍然是一个谜。”我以《我解开了“这个谜”》为题,启发学生大胆猜想火星地表下的生命状态,绘画出生命个体的形象,并展示出自己的作品,还要说出设想的理由。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思绪自由驰骋,奇思妙想五花八门。
  水相荡乃成涟漪,石相击而生灵光。在教学中巧设问题,让学生讨论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当然还可以通过让学生针对插图想象,续写结尾,改编课文,扩充情节等方式,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表达,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五、 实践意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从古至今人们治学之宝典。《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观察是重要的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学《金蝉脱壳》一文时,学生对蝉脱壳很感兴趣,对课文中脱壳过程的描写很喜欢。我让学生回家捕捉蝉虫,观察脱壳的经过,并记录下来。孩子们兴趣盎然,回家想方设法弄来蝉虫,认真观察,做了详细的记录。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看到苹果里的“五角星”,我让学生每人带几个苹果,用不同的切法来观察苹果内核的形状。
  美国有一句名言:“让学生从做中学。”我广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为教室、花池、图书室等设计公益用语,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举行故事会、演讲比赛,让学生搜集春联、电视广告等。我还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通过这些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小尖中心小学]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五种意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