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它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彼此倾听,相互接纳,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是一种精神上的相遇。教师也不再是教学管理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 昭示着民主、平等。同时,阅读活动的本质并不在于只去探究文本的原意,而应鼓励学生站在自己特定的立场上,以特定的视觉去理解和诠释文本的意义,“着眼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的建构,是在对话合作中生成知识”。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对话式”阅读教学是师生以初始文本(学习材料)为话题,在多向的敞开与接纳、交流与碰撞中,实现积累语言、积淀文化、形成语感,进而实现“视界融合”、精神互通,再造文本“意义”(完成作品的价值认同)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看,阅读,凸现着创造、生成,张扬着个性、人性,是一种创新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努力去实现这种过程,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对话氛围。最终,以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呢?在实际教学中,我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实现:
一、 找准对话“基础”,用“心”研学生
1. “激活”对话欲望。著名教育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心情舒畅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读书,去思考,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才能大胆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老师进行真实平等的对话交流。教师首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产生丰富的阅读体验是基础。其次引导,给予对话的话题,引发对话的欲望,这是氛围创设。第三给予学生对话的“脚手架”,如倾听、讨论等方法,这是策略。否则,学生只会唯师是从,课堂对话只是一种“传话”,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激情。
2. “激励”对话参与。传统“灌输式”语文教学即使偶有提问,也往往只让“尖子生”回答,“普通生”被认为不聪明,没希望,不会有什么独特高明的见解,因此,它是一种保“尖子”而牺牲大多数的教育。“对话式”语文教学则认为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学生只有个性之分,没有优劣之别。因此,教师要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对话中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我们的课堂中不允许有旁观者,教师要营造互动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
二、 构建对话“空间”,用“心”钻教材
1. 立足文本情境空间。教材是教学的依据,首先要立足文本。如果没有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个性化的解读,就无法进行观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笔者以为立足教材情境空间要把握两点:第一,思考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第二,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积极引导学生,使之能向作品提出“为什么”,敢于向作品说“我不同意”,善于对作品说“我认为”,乐于向作品说“这儿说的真好”,这样学生在发现、分析、反驳、欣赏中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会更深刻,更精彩。在教学中笔者采取的策略有以下几点:(1) 融入教材情境,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某某(课中的角色),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2) 开掘教材疑点。“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学生不是“看客”,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教材是学习语文的极好凭借,但书中有些看法,并非不容置疑。因此,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在探究教材的过程中,敢于呈现自己的思想。
2. 拓展文本的留白空间。文本,是语文学习的凭借。它不是“印着字的白纸,而是字里活着的一个个的人。”它充满很多空白和未定性,呼唤着每一个读者合作,成为一个以空白和否定在对话和交流中不断提问也不断回答的积极对话者,邀请读者对空白填充。可见挖掘教材的留白,拓展文本的空间,也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片大好空间。
3. 借生活的经验空间。借生活的经验空间,就是将语文学习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由课堂向生活延伸,让学生走进生活,与丰富多彩而又复杂纷繁的生活直接对话交流,从生活中捕捉、筛选,获得活的知识信息,并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教学过程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的过程,是生命力量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是主体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而这过程应是广泛的,不仅融教师、学生、教科书于其中,更应融网络、社会各有效资源于其中。
三、 搭建对话“平台”,用“心”促生成
1. 重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文本是师生“对话”的“平台”和“媒介”。没有文本,教师、学生、文本这“三个主体”之间的“对话”关系便无从构建,“对话”也就失去了丰富学生心灵,提升学生文化品味的价值取向。读者与文本(作者)双方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新课标倡导的探究性阅读要求学生利用阅读期待、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维空间,它强调学生要大胆质疑。笔者认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重视三个方面:设身处地地扣问写作意图借以消除时空隔阂,发现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审美理想及个人的特质,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和文本的对话是中心环节,包括走进文本、获得情感共鸣的认读,对文本的质疑思辨、美学建构的解读及汲取养料、启迪人生的悟读这三个过程。
2. 建立学生和学生的对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后,各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后,就不再是原来的一种思想了。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信息时代的个人学习离不开集体智慧。传统语文教学缺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相互对话、相互影响过程中的教育因素被忽视和浪费,“对话式”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思维碰撞与交融,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奥妙与新奇。(1) 讨论交流。讨论交流是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好形式。讨论的过程是交流信息的过程,这个信息不是别的,是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根据文体及生活实践或自身认识,通过自读、自思、自悟而产生出富有意义的深切体会。不同的人,感受不同,发出的信息也不同。众多的不同意见发出来就形成了信息的交流,达到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的作用。(2) 合作体验。合作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互相学习的过程,也是智慧碰撞、潜能发挥的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每组同学在组内充分交流,然后让一位同学将本组交流的成果拿到全班展示。
事实上学生与教师一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意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舒展的生命、有表达自己的愿望。归还学生的话语权,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
3. 推进师生之间的对话。在阅读 “对话”中,师生是头羊和羊群的关系,教师应当如同篮球队的“场上队长”,既是队员中平等的伙伴,又起着独特的引导、调控作用,是师生“对话”中“平等的首席”,但师生在“对话”中的“平等”不是“相等”。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真诚互信的课堂氛围;师生各自在学识、体验、阅历上的“不平等”决定了相对稚嫩的学生走近文本(作者)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扶掖。推进师生达成真正的对话,达成双方思想上真正的相互回应和碰撞,就必须以尊重为准则:对学生的创见要多鼓励,对学生的异见多尊重,对学生的误见多宽容引导。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时,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消除学生在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建立对话,达成共识。另外,教师要善于倾听,并且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善于进行角色换位,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的问题和观点。只有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才能听到发自学生内心最深处、最真实的语言。
4. 引发自我内心的对话。语文学科实施“对话式”教学,更有无限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潜力,因为汉字思维内涵的多层次性、汉语文内容的丰富性和汉语文阅读的多解性,最能拓展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最能培养学生回旋喷涌的思辨力和创造力。学生自我的对话是自己与自己对话,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的自我对话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通过与内心深处那个常常沉睡的另一个自己对话,使其醒转过来,从而“发现自己,发现另一个自己,发现假面具后面一个真实的自己,发现自己的热情、灵感、勇气、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特个性” 。
5. 张扬个性,激发闪光的“对话”。对话教学是以人为目的的教学,陶行知早就提出“五个解放”,应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和权力还给学生,还学生以真正的自我。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有以民主、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他们的无限潜力才能被激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人的发展” 。
对话式语文教学作为教学的又一新理念,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人文情怀,它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和认识自我,成长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富有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 。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经济开发区天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