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8期 ID: 157242

[ 王晓冰 文选 ]   

爱上唠叨的孩子

◇ 王晓冰

  休息时,常在办公室里听同事抱怨:“那小强太啰嗦了,一上课就没完没了的问,很是影响课堂纪律”“是啊,我们班那个小赵也是一样,我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接水瓢’”……听着同事们喋喋不休的交流,我想,我何尝不是呢,常常安排得好好的学习任务总是被学生突如其来的发问而搁浅,使教学进度深受影响,但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重新开始定位这些孩子的角色。
  那天,我信心十足的站在讲台前,展示我的“课堂魅力”,接受县领导和专家的检阅。当时,我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的《触摸春天》,这篇文章主要表现盲女安静那颗向往追求美好生活,不甘寂寞,乐观积极的美丽心灵。正当大家陶醉在我的课堂语言魅力中时,突然一个小男孩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他问“老师,这个小女孩为何叫安静啊!”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万万没想到,在我激情澎湃时,他会提这样一个问题,天啊,我事先真没去想这名字还有什么特别。短暂的停顿让我迅速清醒,我赶紧将难题交给学生,让他们相互讨论,趁此短暂时间,我的脑细胞快速活跃起来,我给学生提示到:一个人名字的由来无非就是三种情况:(1)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一个普通的代号而已。(2)为了纪念某个特别的场合或特殊的日子。(3)为了传承上辈的某种祝福和希望。经我这一提醒,大家恍然大悟,小手高高举起,一致同意“安静”这一名字是第三种情况。趁机我顺水推舟,让学生明白,安静因为他的生理缺憾导致她无法像正常人那样无拘无束,但正是因为她那颗乐观开朗的心灵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快乐的阳光女孩。当学生用“无论你的身体是健全还是残缺,只要你积极乐观,你就是一个美丽的人”“也许你无法感知这个世界,但你可以抚慰自己的心灵”“当挫折来临时,用积极进取代替长吁短叹,你就已经战胜了挫折”“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容颜,但我们可以选择心情。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生活的方式”等精彩的凡人凡语结束自己的答问时,台下已是掌声雷动。我着实没想到:曾让我排斥害怕的“唠叨”却给了我一把开启学生理解课文,感悟生命的金钥匙,也正是这一“唠叨”为我的公开课画上了绝妙之笔。当领导和专家用“美妙的朗读”“绝妙的发问”“巧妙的引导”真可谓是“妙不可言”等精妙的语言给予我高度的评价时,我决定重新审视那些“唠叨”的孩子,审视他们的“唠叨”。
  唠叨的孩子,大致分为两类:(1)爱出风头,投表现。这一类孩子常问的问题都是一些特简单的或是与课文内容几乎无关的问题,而且这类学生常在问话中伴有一些明显的调皮恶搞的表情和小动作。如果长此以往的话,针对这类学生,老师应及时剖析他们的心理活动,明确指出他们的“鬼点子”,将这种恶习扼杀在萌芽状态。第(2)种学生主要是属于学习认真,活泼可爱类型的,他们的问题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真的想解决的疑问,这类学生爱看书,爱思考,语言表达力强,而且大方出众。所以我总结出老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让学生都做第二类,让他们从爱“唠叨”变成会“唠叨”。
  (一)诱发兴趣,使学生愿说。
  一个人只有在心情愉悦,情感激动地时候,“话匣子”才能打开,为此,经常运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来开启学生之口。如开展“课前一分钟讲话”活动。让学生交流报刊上读到的消息,广播里听到的新闻,电视中看到的镜头,街头巷尾碰到的新鲜事等等。学生便兴趣盎然,侃侃而谈。
  (二)是非分明,让学生不乱说。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好表现,有些调皮的学生说话的兴趣很浓,但常常“不怀好意”。所以针对这类学生老师要及时分析情况,给予诚恳的提醒,如果屡教不改,老师必须明确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对会问问题,会说话的学生,老师要及时给予高度的,真诚的评价,切莫敷衍了事。这种高度的赞扬,还能对其他调皮学生起到较强的推动激励作用。
  (三)知道方法,使学生会说。愿说不等于会说,让学生克服语无伦次。罗嗦重复等语病,尽量把话说准,说顺。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就必须针对某个具体的方面细心地指导:如描绘一处景色,勾勒一件实物,介绍一个场景,刻画一幅肖像,阐述一种思想等。
  (四)掌握技巧,使学生善说。除了要求学生说话要清楚,准确,流畅之外。还要神情自若,落落大方,或坐或站,或颦或笑,动作表情切合说话内容,注意形态造型,切忌吐舌头,摸耳朵,巻衣角等一些小动作。从而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只有长期坚持,我想每个老师都会爱上这些唠叨的孩子,爱上他们的“唠叨”。
  
  王晓冰,教师,现居湖北鹤峰。

爱上唠叨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