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5期 ID: 140324

[ 周哲凡 文选 ]   

例谈古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 周哲凡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在情感教育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文言文教学理应承担起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熏陶的重任。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下面我以《桃花源记》为个案谈古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含情导入 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所教的学生很多都是农村学生。上《桃花源记》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在乡间是怎么玩的。有哪些刻骨铭心的往事?这个话题一抛出。学生很兴奋!很多同学通过回忆表达了对童年乡间生活的无穷无尽的趣味。如抓鸟、摸鱼、在田野间放风筝、烤番薯等。他们在回忆中表达了对乡间生活的热爱。由于运用了谈话形式,再加上大家感觉话题很亲切,课堂发言非常积极。通过讨论,学生很快就从中感受到了那些田园生活表现出来的像诗一样的美,在整堂课中,教师不用费力地介绍为什么桃花源成为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学生就能体会到美之所在。我就势把话题引到陶渊明身上来。告诉他们在晋朝有一位大诗人在他的人生经历中,他永远保持着一颗童心!像陶渊明这样伟大的诗人竟然出现于江左寂寥的诗坛,就像雄伟的庐山突兀耸立于鄱阳湖平原一样,不能不使人惊异和赞叹。诗人在自己的家乡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二十九岁起为江州祭酒,因不堪吏职少日便归,后因家贫先后出任镇军将军参军、建威将军参军等职,义熙元年(405)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便自免去职,归隐田园后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但他拒绝了朝廷的征聘,以“种豆南山”负耒躲耕终老。死后朋友私谥“靖节征士”,故世号“靖节先生”。诗人生前逃离当时混浊腐败的官场,他那超脱的人生韵味,那洒落的生命境界,在于他为后人确立了一种新的理想人格。人们总是赞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刚烈气节,总是激赏他那洒落悠然的人生境界。
  (二)以问激情 感性与理性的相融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在这节课上我尝试着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语文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师生互动起来,生生之间互动起来。我课堂上设置了如下问题让学生一起参与讨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林之美的?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作者一再描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要表现些什么?这里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中人听后为什么“皆叹惋”?请你根据当时的情景设置一段对话?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和当今社会相比较。你是愿意生活在今天的社会还是生活在桃花源?我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学生回答不管是好与不好,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问题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一次精神之旅。感受到了桃花源的宁静祥和之美。很多学生甚至通过讨论认识到了我们今天社会生活的人的急功近利,生活的快节奏、浮躁忙碌、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反而认识到了桃花源里人的古道热肠,简单幸福之美。
  (三)借助多媒体 在情感的河流中徜徉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观看《中国水墨动画之桃花源记》。水墨动画以其画面的优美、动听的音乐、人物形象的诙谐对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他们来说,他们能够理解动画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通过动画加深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他们能够更快地感受到主人公进入桃花源的历程,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有些东西用言语表达总感到比较苍白,借助多媒体则可以让学生在情感的河流中徜徉。在上《桃花源记》时我还借助优美的音乐(配合画面欣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桃花源之美。常言道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有时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音乐来得到宣泄。因而,我经常把音乐引入课堂,通过边听音乐、边体会来提高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
  
  周哲凡,教师,现居广东中山。

例谈古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