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3期 ID: 140129

[ 周哲凡 文选 ]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浅论

◇ 周哲凡

  按照课程标准的解说,语文教学的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语文的实践性特点,决定这门课程应该从实践中学习,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机会。或许是因了浪漫的缘故,或许是因了语文的浪漫特征,拿到初二语文课本的第一天,我在书的首页默默地写下了以下几行字:“以青春之心灵,携青春之少年,唱青春之语文。”正是这朴素的几行字启迪着我在一年的教学中,面对着亦生亦友的青春灿烂的笑脸,去实践着我的语文教学。
  
  一、充分发挥当地人文资源
  
  初二八年级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综合实践活动的范例。但我认为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实际有所取舍,有所轻重,对于我们这些农村中学,要求学生都去寻找月球的奥秘,都去追寻人类起源是不可能的。
  我所在的南朗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涌现出不少著名人物,如陆皓东、孙中山、阮玲玉、王云五、李华照等等,他们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要求同学们利用综合实践课去搜集名人资料,去各个村调查访问名人事迹,然后让他们分组写成调查报告的形式,要求材料不得少于两个,配上插图的形式。
  为了达到广泛交流的目的,一周后,我把同学们的调查报告收上来,然后用一节课时间让他们交流。如这些名人有那些优秀事迹,你从名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各个小组的同学踊跃发言。虽然他们的作品是那样的幼稚,经不起推敲,然而,他们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名人的优秀事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让他们在调查中学会了向别人请教,与大人交流,为将来终身学习、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指点江山,大自然也是课堂
  
  语文学习要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新课标要求教师以一种大语文的眼光来面对教学,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偏离走向,把语文实践理解得过于狭窄,特别是与应试联系在一起,甚至视综合实践活动为不务正业予以制止。语文的学习是多渠道的、多层面的,综合性学习必然突破过去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走出教材、走出校园,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学习。
  三月份,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带领学生开展一次“感受春天”的综合实践活动。地点是离学校不远的蒂峰山公园。到了目的地,我先让学生自由观察,去观察春天里的大叶榕,去听一听欢歌的鸟语,去古寺敲一敲钟,听听深山古寺钟声悦耳的清音,去沐浴和熙的春阳,去采颉一片春意,并用相机把精彩的瞬间拍下来。
  最后,全班同学在蒂峰山顶的小亭集合,同学们环亭而坐,我要他们按顺序各自谈自己的感受,最好用课本中学到的优美词句表达,于是精彩的一幕出现了。
  有的同学说到登山的感受,山路迂回弯曲,到了半山腰就筋疲力尽,真想打退堂鼓,但想到《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顿时增添了一股雄心壮志,也想登上山顶,一览家乡南朗的秀丽。有的同学说:“我见到一个小石潭,水清见底,真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且四周竹树环合,见之,顿觉疲劳全消,心旷神怡。还有的同学说:“我站在山顶上,看到一排排崭新的厂房,他们演绎着现代的文明,见证着家乡的发展。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此刻,我真想用《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心情。”
  回学校后,我要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一篇文章。我惊奇地发现,同学们的作文再也不是空洞无物,无病呻吟,而是有血有肉,情真意浓。
  
  三、团结协助,齐办一次班刊
  
  通过几次综合实践活动,我感受到同学们学语文的兴趣浓了,而且视野也拓宽了,团结协助的精神也增强了,于是,我告诉他们,通过几次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掌握了丰富的材料,我们可以在班里举办一次班刊了。
  宣布完这个决定后,班里炸开了锅,同学们感到很新鲜,一个个欢呼雀跃,跃跃欲试,互相讨论开了。二个星期后,科代表拿着一本略带油墨书香的班刊交给我,我的确感到了一股青春的气息。我感受到同学们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学好语文的源泉。而我只是一个积极的旁观者和热情的支持者。
  通过几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相信学好语文不一定要在课堂,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增加了他们学语文的兴趣,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使他们终生受益。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