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创新写作如果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创新,那是永远不够的。只有内涵方面的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在形式上不可谓不创新,但由于内容层面的空洞,成为了历来文章写作缺乏创新的批判对象。基于此,笔者以为作文创新必须具备如是的三要素。
1.丰富的心灵——作文创新的根本
孙绍振教授如是说,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自我的心灵,把生活的特点和自我心灵的特点结合起来,才可能有创造。写作不仅是一种遣词造句功夫,而且是心灵升华的过程。写作的源泉不仅仅是外部的生活,而且是内心的丰富。
笔者亦以为:仅仅靠观察得来,或者说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对写作而言,尤其是创新写作是永远不够的,它还必须是内心感动、共鸣、内化了的东西。因为它独特、与众不同,所以才具备创新的元素。
2007年高考上海考生的一篇争议文《必须跨过这道坎》大体内容是:作者暑假随老师去山间写生,看到农家高高的门槛,进而留意那里守旧落后的民俗,以及孩子们的生存状态,引发了作者的思考。最初阅卷老师给了20分(满分70分),后经过仲裁给了64分,差别之大,令人咋舌。原因是该考生写的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坎”,而是一道“象征着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隔阂”的一道坎。如果该考生仅仅局限于写“门槛”,那么,它反映的无疑是生活的真实,但不是一种创新。它虽然客观,但没有经过心灵的净化,因此,它不具备创新的特质。而恰恰是这样的作文才具有创新的价值,阅卷老师却将其疏忽了。因为这样的一篇是经过作者心灵的思考,是独一无二的,也即它是作者心灵丰富的产物。
2.鲜明的个性——作文创新的基础
庄子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何谓“个性”?即这一个区别于另一个的人格差异。鲜明的个性即突出的自我。表现在作文中即是说出了心里话不拾人牙慧,抒发了真性情不虚情假意,写出了独特的我不千人一面。汪曾祺说:一个随人俯仰,毫无个性的人是不能成为一个作家的。
著名特级教师王立根先生的《我说语文》中有这样一个案例:说的是他的一个学生和一位同学聊天,因为这位同学从小失去了妈妈,希望世上的一切都能像植物那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把妈妈的基因种到地里,长出的便是妈妈,这样自己好与妈妈会面。受此启发他的学生写了一篇颇具个性的作文《种妈妈》。因构思的非常个性化,文章给人以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2010年上海卷的材料作文。一考生写了一篇题为《我看“快”与“慢”》的作文。作者突破了多数考生“舍小取大”“舍少取多”的立意角度,而选取了“舍快取慢”的角度立意。作文立意卓然不群,发人深思。独树一帜的立意使文章大放异彩。这种立意的极度个性化,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呵护这些个性,并为这些提供滋生、繁衍的土壤和空气,让学生在作文中求真知、吐真言、抒真情、做真人,充分地张扬个性。因为这样做了,作文创新才可能有源头活水。
3.深刻的思想——作文创新的关键
思想的深刻来源于丰富的阅历、思考的习惯。深刻是一个人思想素质、认识素质、思维素质和表达素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作文创新之关键。一个人如果有了深刻的思想,那么创新之于他也就变得很自然了。既然思想深刻之于作文创新如此之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深刻呢?
笔者以为要使作文思想深刻,必须做到如下三点:①以小见大。②比较鉴别。③探究因果。何满子先生的杂文《剃光头发微》在这方面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其揭示事理之所以能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皆归功于其思想之深刻。首先,作者由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这样的小事想到掌权者如何使用权力的大问题,这就是以小见大。其次,作者思考理发匠可以任意决定给农民剃什么头的原因,是因为剃头刀在他手里,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探究因果。这篇文章作者还联想到了古今中外许多与头发有关的事例,如清朝“留发不留头”、旧社会理发工人社会地位低、石达开的对联、古代的髡刑、许多国家罪犯剃光头,这就是比较鉴别,其用意是比较以突出相同点,头发自古以来就与政治相关。由于有了这样的三步曲,其揭露的深刻也就显而易见了。
一言以蔽之,作文要创新,心灵之丰富、个性之鲜明、思想之深刻,是根本、是基础、是关键。具备了此三要素,作文的创新大概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李铃川,教师,现居福建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