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5期 ID: 148362

[ 陈晓燕 文选 ]   

板桥家书思想微探

◇ 陈晓燕

  摘 要:板桥家书编成于乾隆十四年(1749),主要是郑板桥与堂弟郑墨之间的书信往来,其内容或讨论诗词要旨,慷慨激昂;或交流家教之风,谆谆教导;还能将爱人之心推而广之,平实感人。
  关键词:板桥家书 治学之道 爱人之道 重农之道 爱子之道
  
  郑板桥的散文主要包括《家书》和《序跋碑记》两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的《郑板桥集》将郑板桥写给堂弟郑墨的十六通家书之外的书札,都收集在《补遗》中,有十二篇书札。而巴蜀书社1997年版的《郑板桥文集》,则要多出一百零八篇,岳麓书社2002年版的《郑板桥集》也收录了同样多的书札。这一百零八篇书札,皆是板桥写给堂弟、表弟、儿子、朋友的,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
  一、“自出眼孔”的治学之道
  在《焦山别峰庵复四弟墨》一书中,板桥告诫郑墨读书要有选择,“若为功名计,须研究制艺,当选读韩慕庐文四五十篇,苟能背诵如流,则下笔作文,思潮坌涌,不患枯涩矣。”韩慕庐是清初制艺大家。此外,板桥还推崇韩愈之文。韩愈的散文或富有战斗性,或极具文学性,语言简练准确、生动鲜明,句式结构灵活多变。若能学到家,就能才思如泉涌。板桥认为作诗能“涤除俗气”,并列举了若干诗人之作,希望郑墨能从中汲取营养,获得裨益:
  选读古诗,须有精当之抉择。盖唐、宋诗家,各有所长,例如少陵诗,圣品也;太白诗,仙品也;摩诘诗,贵品也;退之诗,逸品也。此四人均足为后学楷模,宜各选绝律古风若干首,抄录汇订,置诸案头,得闲吟诵,裨益非浅。
  此外,板桥还建议郑墨读书不要迷信,“竖儒之言,必不可听,学者自出眼孔、自竖脊骨读书可尔。”[1]读书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不能人云亦云,否则只是徒劳无益。读书更应精读,不能求快,“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2]如《史记》一百三十篇,应将最精彩部分“反复诵观”,若篇篇都读,那就是“钝汉”了。板桥讥讽那些不加以区分就全盘吸收的读书人“如破烂橱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3]。在《潍县署中谕麟儿》的信中,板桥对儿子的学业也进行过具体指导。他先对其成绩进行肯定并加以鼓励,然后指出其“单读时文”的弊端,接着指明努力的方向,并告诉他两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凡经史子集,“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积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
  二、“仁爱为本”的爱人之道
  作为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板桥却能对下层人民给予深切的同情,这种平等思想,是很可贵的。在《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中,板桥将这种平等思想展露无疑:
  谁非黄帝尧舜之子孙,而至于今日,其不幸而为臧获、为婢妾、为舆台、皂隶,窘穷迫逼,无可奈何。非其数十代以前即自臧获婢妾舆台皂隶来也。一旦奋发有为,精勤不倦,有及身而富贵者矣,有及其子孙而富贵者矣,王侯将相岂有种乎?
  板桥认为人人都是“黄帝尧舜之子孙”,生来是平等的,但由于生活所迫,有人不幸成为奴仆、衙役等,受人指使。对于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产生的深层原因,板桥由于自身和时代的局限性,也许并没有认识到,但他提出的“王侯将相岂有种乎”的发问,并指出“奋发有为,精勤不倦”是改变其社会地位的途径,这在当时是积极进步的思想意识。
  板桥不仅主张人人平等,更强调要对下层百姓予以同情和帮助。板桥主张爱人,他说:“以人为可爱而我亦可爱矣,以人为可恶而我亦可恶矣。”[4]这种观点具有尊重独立人格,包含人类平等的因素。板桥所主张的爱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爱普通劳动者,他能以身作则,同时他自身就是一个具有爱人品格美的人。他用自己的俸钱接济那些昔日和他一起读书谈文的穷朋友,接济那些穷亲戚穷乡邻,“今皆落落未遇,亦当分俸以敦夙好”[5]。
  对孩子的教育,板桥也将平等待人、富有同情心作为基本和核心内容。他在《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中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使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在《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中说:“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可直呼其名。”
  三、“四民之首”的重农之道
  板桥尊重农民、同情农民,重视农事,在其家书中,多次反映出他的悯农思想。
  首先,板桥认为农民是“四民之首”。中国传统有“四民”(士农工商)之说,板桥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说:“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而且还认为“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
  其次,板桥主张平等对待农夫。“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6]
  再次,板桥认为不得多置田产以夺穷人之地。他教育他的亲属“世道盛则一德尊王,风俗偷则不同为恶”[7]。不要不加分析地一味学别人的样,不要学别人连阡越陌地购置田地,而应知足,拥有自己份内的田地就够了。“亦古者一夫受田百亩之义也。若再求多,便是占人产业,莫大罪过。天下无田无业者多矣,我独何人,贪求无厌,穷民将何所措足乎!”[8]对于家中所留契券,他“于灯下焚去,并不返诸其人”,为的是“何苦存此一纸,使吾后世子孙,借为口实,以便苛求抑勒乎!如此存心,是为人处,即是为己处”。[9]
  四、“忠厚悱恻”的爱子之道
  板桥曾夭折过一个爱子犉儿。后长期无子,曾为此而哀叹:“内子于八月二十四日又生一女,弄璋(生男)无分,弄瓦(生女)空劳,殊令索然气阻也。”[10]所幸年逾知命,饶氏生养一男孩,其舐犊之情,可以想见。他在《潍县署中寄四弟墨》的一封信中更剖心坦言:“父母皆有爱子之心,而余之爱子,更胜于寻常万倍,何则?盖因余晚年得子,不得不郑重视之。”但他“郑重视之”绝非娇惯溺爱。他从无数事实中得出结论,“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11]。他也清醒地意识到,“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12],一旦骄惰,将终生无成。因此,他希望儿子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他要求弟弟“并望以勤俭忠恕教导犹子(侄儿),令我后辈洗净骄惰习气,将来既不能读书成名,亦不失勤俭农民也”[13]。
  郑板桥教子,既不任其跋扈,也不施以打扑,而是顺应其“天机”,让其自由发展。他说:“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14]他还说:“惟儿童心理,都喜劳动,禁其嬉戏,有妨发育之天机,可于课余之暇,命农工导之学稼家圃。”[15]板桥反对把儿童当作笼中鸟,反对“屈物之性以适吾性”,反对有妨儿童发育“天机”的任何做法,且能根据其生理、心理特点和规律来施教,循循善诱,在玩耍时培养其优良品行,“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16]。
  板桥在家书中还多次与堂弟商谈择师问题。他认为尊师敬师比择师更重要。他说:“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吾人一涉宦途,即不能自课其子弟。其所延师,不过一方之秀,未必海内名流。或暗笑其非,或明指其误,为师者既不自安,而教法不能尽心;子弟复持藐忽心而不力于学,此最是受病处。不如就师所长,且训吾子弟之不逮。”[17]他嘱咐妻子:“儿辈读书督促之责,教师负十分之六,父母负十分之四。散学后教管之责,全在尔身”[18]可见,板桥重视家教与师教结合,强调了尊师的重要。
  
  注释:
  [1][16]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三书》,《郑板桥集·家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2页。
  [2][3]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郑板桥集·家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5页,第16页。
  [4]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淮安舟中寄舍弟墨》,《郑板桥集·家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8页。
  [5]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范县署中寄舍弟墨》,《郑板桥集·家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9页。
  [6][7][8]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郑板桥集·家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3页。
  [9]上海古籍出版社编:《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郑板桥集·家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页。
  [10]吴泽顺编著:《再复四弟墨》,《郑板桥集》,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05页。
  [11]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郑板桥集·家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9页。
  [12][清]郑燮著:《潍县署中寄内子》,《郑板桥文集》,成都:巴蜀书社,1997年版,第56页。
  [13][15]吴泽顺编著:《潍县署中寄墨弟》,《郑板桥集》,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22页,第231页。
  [14]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郑板桥集·家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6页。
  [17][18]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郑板桥集·家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0页。
  参考文献:
  [1]陈书良著.郑板桥评传[M].成都:巴蜀书社,1989.
  [2]刘中建,林存阳著.落拓狂傲 糊涂睿智:郑板桥的“狂”“怪”人生[M].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3]木子译著.板桥家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4]韩进廉著.无奈的追寻——清代文人心理透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5]吴泽顺编著.郑板桥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2.
  
  
  (陈晓燕 甘肃省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730070)

板桥家书思想微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