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2期 ID: 156344

[ 吴书兰 文选 ]   

高中语文探究教学例说

◇ 吴书兰

   内容摘要:语文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新课改这一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探究式教学则是一种最好、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法 探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式教学则是一种最好、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虽然这已是一个不时髦的话题,但却实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一个最好的途径。很多教师对探究式教学不够重视,许多地方探究式教学还没有真正走进课堂;或虽然有过相关的培训,但多是一些“专家讲座”式的,只是理论上的,和教师的教学实践很有距离,致使很多教师听时明白,做时难。笔者想就自己的一点教学体会抛砖引玉,以期更好的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
   大凡文学作品,都直接间接表现“人性”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表现生活中的美丑善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专题的标题是“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其专题的内涵是“人性”这一抽象又富有内涵的话题。本专题所节选的《雷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辛德勒名单》三篇课文分别从人性中真和假的复杂性,美与丑的对立交织,人性战胜兽性这几个方面来凸显这一主题的。要想完成本专题教学任务,探究选文中的人文内涵很关键。“人性”的内涵很抽象,但选文都是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来表达的。因此,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言行(具象)来探究作品的人文内涵、社会意义。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知人论世 设置探究的情境
   本专题三篇均为节选,情节是以原文前面的情节为基础的,脱离了整体,就无法全面准确理解节选部分的内涵。所以学习之前,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了解原著内涵,可全读也可了解故事梗概,也可利用电影、话剧等录像资料。另外,还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特点及作者自身的思想体系,以有助于加深对主题的认识。如在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的真假上,历来有很多说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这些说法一股脑的塞给学生,也不能只依据教师个人的感知去武断哪一个是正确的。高中学生已有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又具备了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在新课标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使命就是想法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对文本进行合情合理的解读。因此,教学中我把这些相关的信息先交代给学生,这就为下一步研讨做了铺垫。通过对几个问题讨论,让学生在思辨中学会阅读,在思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一举两得,切合了新课改的思想。再如在教学《辛德勒名单》时,理解辛德勒的特殊身份及他之前的大发战争财到人性复苏的转变,必须借助二战时法西斯在犹太居住区的所作所为这一特殊的背景,才能让学生准确深入的去理解选文的内容。
   二.选准切口 促进探究的开展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从语文课程特点出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必修教材上创新设计了“文本研读”、“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着眼于学习过程的结构方式,明确给出了学习方式的建议。本专题主要的学习方式是“问题探讨”。 “问题探讨”重在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发展他们的理性思维。
   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核心问题,这是理解文章主题的瓶颈。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下功夫从课文中挑出这个点作为切口,以串起全文的情节。如《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情感真假之辩,就是个核心问题。抓住这一切口,通过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前后的言行等的变化的分析,就能准确把握周朴园的性格,切实理解文章的主题。为此,教学中,我依次抛出如下问题来引导学生:周朴园在鲁侍萍之后的两次婚姻幸福吗?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的近况为何欲言又止?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纯真吗?当鲁侍萍一步步至主动相认时,周朴园为何痛苦—汗涔—惊愕—严厉?最后周朴园竟说“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的原因是什么?理清了这些问题,人性中的真真假假错综复杂的关系学生便会明了的。
   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学习中,我抓住作者巧用多组对比这一切口,找出文中的几组对比,探讨作者是在用对比来反映人性中的美丑善恶的对立存在现象,作者是在借此倡导人们去追求真善美。《辛德勒名单》一文中辛德勒的转变是切入口,可利用如下几个问题来突破:是什么唤醒了辛德勒的人性?辛德勒开始是出于什么目的,后来又是为什么?这样的几个问题抓住了要害,既易吊胃口,又有深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适度导引 评价探究的成败
   学生在讨论时往往会囿于成规或人生经验的缺乏,看问题可能会片面偏激或难以突破,使讨论陷入僵局。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关键。
   如在《雷雨》中通过鲁大海和鲁侍萍的口,我们了解到周朴园曾做过放水淹死2200个小工、血腥屠杀罢工工人、离间工人代表、年三十夜里赶走了生下孩子才三天的鲁侍萍连同那个病危的孩子。基于这一点,有的学生认定周朴园在与鲁侍萍相认后的无情无义就表明了他对鲁侍萍的情感是虚假的,他已丧尽天良,泯灭人性,怎么可能有真情呢?这时教师及时地抛出四个事实来导引过渡:1、周萍、鲁大海的出生、绣有梅花补丁的衬衣,可见当年二人确是琴瑟相和的。2、鲁侍萍的控诉用词“你们逼着我”“你们老太太”,而没有用“你”,可见抛弃她并不是周朴园的本意,可能是父母之命难违抗的结果。3、从相认前二人的语言、神态的倾向性上可看出鲁侍萍对周朴园有依恋,而非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周朴园也有无限眷恋,可以推知三十年前他们曾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4、周朴园保留着与鲁侍萍有关的旧物、旧习惯,记着她的生日,也在暗示她对鲁侍萍的“死”有负疚感,才用这一系列的纪念来弥补的。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明白了人性复杂的特点。教师此时再适时点拨出:周朴园的翻脸不认人是他的阶级性、社会性的条件反射。此时的周朴园已不是当初的那个纯情浪漫的少爷了,历经人生的尔虞我诈,他已成为社会上一位有身份、有地位的响当当的人物了。现实的利益高于一切,这又凸显了他阶级属性的一面。至此,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及时的归纳出周朴园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看法在这里都有印证,自然都有成就感了。这时的语文意识已经渗进每个学生的心里,语文课的风景一定是别样的了。
   教无定法,教亦有道。探究式教学需要教育者本身对探究式教学有足够的重视,它的实施还需要教师本身具备高水平的科学素养和探究教学技能;实战性强的教学模式、案例的导引和相应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支持也很重要。当然,成功的课堂还要求教师注意学会调整期望值,学会欣赏、激励学生的参与、善待个人见解、鼓励自圆其说等这些细节。限于本人的体会有限,无力多说,就此打住吧。
  
  参考书目:
   1、《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创造性阅读》(主编 周鹏)武汉大学出版社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培训手册》(苏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
   4、《语文教学艺术导论》(钱威 主编) 新疆大学出版社
  
   吴书兰,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高中语文探究教学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