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要求考生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提高探究的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是较高要求。我们现在的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它要求人们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深刻的思考和认识。而高中生正在走向成年,思想渐趋成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语文能力。因此,考查探究能力必然成为语文高考的一个任务。
不过,考查“探究”能力因受所选语言材料、题目数量、答题时间、试卷难度等限制。探究性题目不可能出现过多。通常命题者将阅读部分的最后一个问题设置为探究性阅读题。其实,这里所说的探究性阅读题在前几年的高考中就有所体现,只不过当时的考试大纲并未明确为探究能力的考查。
即以实行新高考的2005年辽宁卷为例,第22题:
“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此题需要考生首先理解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再结合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考生既可以同意删去,也可以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均能得分。
再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第19题:
“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此题需要考生首先理解选文作者对苏轼的认识,然后结合自己的阅读背景,尽量全面地表述,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上面的两个例子已经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对阅读试题的影响。当“探究”能力正式写人《考试大纲》后,探究性阅读题就名正言顺了。
2007年的山东高考试题在选做的两篇文中各设置了一道探究性阅读题。文学类阅读文本为叶延滨的《灯火的温情》,谈人生的孤绝境界,是一篇哲思散文。许多人喜欢热闹,热闹当然没有过错,但有人把孤独当作一件可耻的事情,那就大错特错了。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也许有诗人情怀的敏感多思的人更能体会这种境界。置身闹市,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很多人在看过这篇文章后感觉写的就是自己,而试题的最后一问就是这样的:“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虽然考生对人生的体验并不深刻,但在其求学的路上,他们肯定也曾有过类似的处境,也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所以考生在回答时要拿出自己最好的心理状态,既不说假话、空话、大话,更不要故做惊人之语,说丧气的话、偏激的话,或者莫名其妙的话,在试卷上说与“试卷文化”相符合的话——得体、健康、文雅、高尚,就能得到理想的分数。就像参考答案提供的:“人难免一时生活在孤绝的环境中,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都是求助于外力,就算不是懦夫行为,至少是缺乏自信心、缺乏自强精神的。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我们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联系本文主旨,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不失人格,不失操守,艰难地与厄运抗争。”
实用类阅读文本《梦碎雅典》是一则新闻通讯,讲述了37岁的牙买加老将奥蒂最后一次梦断世界百米冠军的感人故事。奥蒂驰骋世界女子百米赛场达17年之久,却一次又一次的与冠军失之交臂,在一次绝好、也是最后一次竞争世界“短跑女皇”的机会面前,她又输给了“坏运气”,但是奥蒂却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这篇文章对考生也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胜王败寇”,而这篇文章却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如何正确对待失败,对考生也是如此。相对于叶延滨笔下的“孤绝”,考生对于失败要更加熟悉,有更深刻的体会。而试题最后一问问到:“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考生就世界短跑名将奥蒂屡败屡战、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著,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自己的认识。这样考生就可以扣住“奥运会不是重在胜利。而是重在参与”的精神,说说奥蒂的“悲剧命运”虽令人叹息,但她屡败屡战、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著,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犹荣。考生也可以说“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谈谈奥蒂在失败面前不断挑战自我的奋斗精神。因为奋斗精神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奋斗精神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繁荣昌盛的重要品质,是人类最伟大、最可称颂的内在力量。赛场的奋斗是人类奋斗的一个缩影。奥蒂虽然失败了,但她完美诠释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奋斗精神。
结合2008语文考试大纲的内容,我们看出,探究性阅读题有如下特点:①开放性,一般不设定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鼓励考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②综合性,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疑难问题。③辐射性,问题可拓展至阅读的文本以外的内容。④难度大,从大纲规定的层级(F级)以及《选定内容》具体介绍的考查要求可知其难度比其他阅读题要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答这类题目呢?首先,从文学类阅读文本和实用类阅读文本所罗列的考点上来理解,探究应是基于对“作品”和“文本”自身的探究,即围绕“作品”和“文本”内部方面,而不是游离文本,跳出文本。因此,教师应指导考生准确恰当地解读考点,不可无限地“探究”。其次,通过研读大纲,我们发现,同样是阅读、同样是选考内容,“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考查的侧重点和考察目的是不尽相同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侧重于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三,探究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过程、重体验的特点,所以探究性阅读题不能简单地以最终结论作为主要依据,而是将考生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所以考生要规范答题:①观点明确,要点齐全。一般来说最好能在开头用一句话表述出自己的观点,切忌冗长拖沓。在表述中分点列出事实依据,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②结构清晰,语言规范。回答探究性试题其实就像在写一篇小作文,清晰的结构往往能更好地表述清自己的观点。行文的结构一般来说由以下三部分组成: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当然,考生也还得注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观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