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情感性、审美性最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审美内容。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过去,我们仅仅把语文看作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强调它工具性的一面,严重抑制了它独有的美育功能的发挥。其实,语文不仅包含着知识,更包含着情感与审美,只有让学生对字里行间的美能有所感觉,他们才能更真切的认识到文化的内涵,品味到文化的韵味,从而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主动地去学。基于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认识,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它独有的美育功能。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马克思说过:“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可见培养审美意识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会为学生开展审美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因此,语文课上,我们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切近生活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真正把学习当成一件趣事、乐事。
二.营造审美的氛围
要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就应把语文课变成情感交流的集合地,少些枯燥的讲解,多些情感的体验,让学生的精神在美的世界里徜徉。为此,课堂上要给学生自由的审美空间,并且尊重学生千差万别、色彩斑斓的审美体验。因为,美是一种感觉,面对同一文本,由于各人的文化修养、性格爱好、阅历的不同,所得到的美感也就不同,有的欣赏它的语言美,有的欣赏它的情感美,有的欣赏它的结构美,所以,教师要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仁者说仁,智者说智,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样才能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三.引导学生正确审美
要引导学生正确审美,首先,教师自身要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打铁还需自身硬,若教师没有一双慧眼,不能发现美,没有一颗敏感的心灵,不能感悟美,又怎能引导学生热爱美,创造美呢?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地深入的挖掘出文章中的美。其次,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教学生从教材中、从活动中挖掘审美因素,进而正确审美。
1.品词析句,鉴赏语言美。语言美就在于作家能通过一个词、一个句、一个段来生动地、传神的表情达意。如《荷花淀》在写青年妇女被追赶时,写她们划船的动作是“哗哗、哗哗、哗哗哗!”用有节奏的声音来说明她们遇事的镇定,如果换成“哗、哗哗哗、哗、哗哗!”就不能准确表述当时几个青年妇女的心情,这就是语言的魅力,需要在反复品味中让学生去体验。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因此,教师要能够利用各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鉴赏这种美。
2.评价人物,挖掘人性美。高中课本上所选的文章都是经典名作,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写人的文章更多,塑造的每一个不同的人物都是不同阶层的典型,是社会百态的集中体现,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如《我有一个梦想》中马丁·路德·金对斗争坚定不移的信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特对生活的乐观、顽强等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快乐语文课堂上,教师授课时要与学生一起分析寻找人物身上闪耀的人性美,以达到教育学生、美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3.利用画面,欣赏意境美。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因其高雅的情操、优美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那些浸渍着大师们心灵感悟的文字,荡涤着读者的心灵,丰富着人们的情感,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意境。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孙犁的《荷花淀》等文章,我们都可以利用画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而领悟文章美的意境。
4.联系现实,感受生活美。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与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活中的亲情美、爱情美、友情美等在文章中都有很好地体现。因此,语文课上教师要能够引领学生联系现实感受生活美。如《我与地坛》中的亲情美,《我愿意是急流》中的爱情美,《赠汪伦》中的友情美等都是很好的美育材料,发挥这些文章的美育功能是实现快乐语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美、韵律美等。
将审美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审美能力、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需要。
王竹香,语文教师,现居河北永年。责任编校:秦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