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4期 ID: 141291

[ 王竹香 文选 ]   

《写出事件的波澜》教学设计

◇ 王竹香

  教学步骤
  一.检查阅读效果
  (一)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1.读者的阅读心理。“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这点学生一般都能找出来。)
  2.事物的客观性。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事物。(这点需要教师适当启发诱导。)
  (二)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
  1.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2.了解一些兴波澜、起变化的方法。
  (三)教材中提到了哪些兴波澜、起变化的方法?
  制造悬念、运用抑扬、巧设伏笔、设计巧合、铺陈误会、着力突转等六种方法。
  二.结合实例探讨学习兴波澜、起变化的方法
  (一)给学生2分钟时间让他们自己理解六种方法的内涵。
  (二)让学生快速搜集课文中学过的、其他书上看到的或是亲身经历的曲折的例子。如《项链》、《警察与赞美诗》等。
  (三)每个同学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结合事例,运用简练的语言来说明这种方法的内涵以及运用这种方法的表达效果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先以《祝福》为例来说明悬念法。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这些方法的理解。
  (四)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1.悬念法
  ①内涵:悬念法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和文章中提出问题,摆出矛盾,设置疑团以引起读者的关注。
  ②表达效果:使读者产生急于想知道的念头,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产生关切之情,激起心中波澜,产生好奇心理和急于读下去的动力。
  ③应注意的问题:要有利于事件的展开、人物的塑造、主题的表达,要自然合理。
  2.欲扬先抑法
  ①内涵:欲扬先抑即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②表达效果: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
  ③应注意的问题: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应重在后扬。
  3.情节突转法
  ①内涵:情节突转法是指事情本来按照合乎逻辑的顺序,波澜不惊地向前发展,半路却突然峰回路转,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②表达效果:对读者产生强烈的刺激。
  ③应注意的问题:合乎情理,转换要自然。
  4.巧合法
  ①内涵:就是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碰巧相遇或相合,使矛盾骤起或突然得到解决,从而产生起伏曲折。
  ②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戏剧性,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应注意的问题:要真实,合乎情理,使读者感觉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5.误会法
  ①内涵:作者有意造成人物之间的不理解或不信任,以形成对该人物有利或不利的环境,造成文章的曲折生动。
  ②表达效果:增强文章戏剧性,让读者在顿悟中感受文章中心。
  ③应注意的问题:不要事先有所暗示或表露,要有意给读者造成错觉。
  6.伏笔
  ①内涵:就是在文章前面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做出某种暗示,后边做出回应。
  ②表达效果: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③应注意的问题:伏笔要有伏必应;要伏得巧妙,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
  三.课堂小结
  当然,要想写出事件的波澜,绝不仅仅就这几种方法,而且,这些方法,也有许多是交叉的,并未有严格的界限。只要我们平常在读文章时,善于思考,多做总结,就一定能掌握叙事文章兴波澜、起变化的方法技巧,并把这些方法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文中,让文章生出无限光彩!
  四.课堂练习
  分析下面短文中运用了哪些兴波澜、起变化的方法。
  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
  师生分析:误会法、巧合法、事情突转法、悬念法、伏笔等五种方法。
  
  王竹香,教师,现居河北永年。

《写出事件的波澜》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