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4期 ID: 151323

[ 李婷 文选 ]   

高职学生用语修养探究

◇ 李婷

   内容摘要:语言能力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的表现。学生用语修养不仅表明其人文修养程度,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针对当今高职学生用语规范性、用语基本知识以及听说能力较差的现状,本文提出建立课程群、重视活动群及形成能力群的对策。
   关键词:学生 用语 修养 探究
  
   用语修养主要指主体使用较标准的普通话,完成一般性的口头交际任务的能力。其内涵包括用语过程中的人文修养与汉语运用能力两大部分,外在显示为个体的听说读写能力。本文将用语修养界定为书面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两部分,侧重于探究高职学生口语交际的文明程度和语言修养现状与对策。
   多项研究表明,用语的失误会直接导致社交的失败。用语修养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语言得体更能彰显个人的素养和品行,是交往中特别关注的部分。听说能力即口头交际能力是学生走向职场,成功就业的一项重要能力。写作能力是个体多项素质的综合体现,甚至包括个体的审美鉴赏能力。读是个体思维和理解能力的体现。学生的用语修养是上述各种能力的综合,既关注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水平,也重视学生在写说中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行为与效果。
  
  一.高职学生用语的现状分析
  
   1.用语规范每况愈下
   由于网络的普及及通讯设备的不断更新,学生即使不走出校园,信息的获取量也极为丰富。加上趋同心理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会盲目地接受和使用新兴语言或网络流行语,甚至会使用网络以及新潮杂志上对某些语汇的别解及趣解的意义,这些带有象征或错误语意的语汇大量进入学生的交流中,因缺乏对新语汇的辨识和驾驭能力,会造成学生用语目标感的迷失。
   因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或省份,各地的方言特征很明显。这样的语言特色会受到学生的关注,并进而进行无意识地模仿。因为高职学生处于思维特别活跃的阶段,对情绪和行为的自控能力较强,但对新奇事物的接受和学习能力仍然非常快。来自不同途径的语言特点被学生化用进自己的语言中,以期造成一种奇异的效果。这也是学生用语的一个误区。许多方言中不太规范甚至是错误的语音和词汇用法,因缺乏正确的分析和引导而随意地大量使用,一方面会造成用语的不规范,更为严重的是会造成用语责任感的削弱。
   2.用语基本知识匮乏
   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大部分是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太重视,对用语的基本知识仅仅局限于写作中的特定书面表达的遣词造句的规范,并进而形成一些应试的模式,对其他的口头语言用语知识没有系统性地进行学习。由此形成了高职学生在用语基本知识方面的严重匮乏。又因为应试教育手段的陈旧,学生都缺少主动学习和钻研精神,进入大学后,面对丰富多彩的用语环境,许多学生都显得无所适从,莫衷一是。高职学生用语知识匮乏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用语大环境的改变。现今社会是一个科技高度发展、信息快捷的世界,许多学生迷恋网络,与周围的同学朋友较少主动交流。在平时的交流中,因手机的普及与通讯设备的完善,多数学生会选择网上交流或短信交流的方式。由此,在校园里除了网络世界以外,还有一个庞大的手机网络世界。这种大环境的形成,对于学生用语的方式与途径的选择会有很大的影响。网络用语的不规范、极具个性,以及短信用语的随意和过度简洁等问题,也反映在学生的用语现象中。网络上的交流没有约束,道德规范的极不严格等问题都会严重地削弱学生对自身用语的要求。因而在语言学习中委婉、谦和等基本知识无法有效强化。
   3.听说能力较差
   听说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对语言传导沟通、交际协调功能的要求,也是语言交际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基础。这里的听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听说,而是指在特定语境中,学生抓住谈话的中心并迅速作出反应,用有条理、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事实证明科学地进行听说训练,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对学生的交际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面的互动过程,而在我国语言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听的培养,长期以来造成学生听力极其低下。在学生未来的职业中,交流思想、讨论问题、传授经验、洽谈业务等,都离不开听说能力。听懂、会说是学生与人交流的重要途径。听的水平高,掌握和积累的信息就多,思维运转速度快,相应地语言表达能力和构思能力也会较快。而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听话态度不诚恳,抓不住重点,听不出弦外之音,表达时辞不达意,缺乏条理,对内容的概括能力较差。
  
   二.改善高职学生用语问题对策
  
   学生用语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甚至其中有许多习惯性的成分,要取得突破性的改变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日益频繁,对人才的口头用语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具有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已经成为现代职业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应对社会需求,高校必须改革教学思路,深化语言课程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交往能力。
   1.重视语言课程教学——建立课程群
   合理运用语言,是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外在表现。学生用语修养的培养主要依靠相关的人文学科课程的设置来完成。课程作为知识的承担者,其结构是由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确定的,必须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功能。根据语言课程与现代服务业中诸多职业口语相结合的要求,必须形成通过课程的要素成分有效融合的课程群。找出人文素质、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课之间的内在联系,用普通话课程作为主线实施课程窜联,将有关的知识进行整合,找到知识与职业之间的清晰关系,让学生站在知识与职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结合点上,增进对社会和职业的适应度。高校可以将语言类课程群实行分级教学。普通话基础语音训练为基础级,演讲与口才、辩论、交际与口才等课程可为普通级,朗诵技巧、主持人用语等课程可成为提高级。在这些课程群中分别建立与学生所学专业相适应的课程内容,或者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进行课程的整合,建立类似礼仪用语、营销口语、谈判口才、导游讲解等新的课程群,实现基础语言理论与专业实用的完美结合。
  2.加强人文修养培养——重视活动群
   首先要重视阅读活动。语文交际场理论认为,阅读行为作为用语中的一种基础行为,是培养学生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通过文字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的活动,其功能和能力都是多元的。广博阅读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眼界,进而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获得丰富的审美积累。读是语言学习的根本。在高职院校中要大力倡导阅读活动,读精品名作,联系生活巧读巧学,理解作品,体验生活,感悟美文,思考人生。
   其次,教师要改变学生的用语现状,还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和渗透作用。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不能仅限于各种文体活动,而应该通过特色鲜明、富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持续性、系统性的活动来形成一些群,以拓展人文环境创造良好的用语氛围。作为承载着学生心理、情感、素质等诸因素的学生文化是学生的主体精神,其展示途径是学生的活动。利用学生活动,形成积极健康的学生文化,进而引领特色校园文化的生成。
  3.优化实践用语训练——形成能力群
   目前社会上的用人单位中出现了一种新的人才招揽标准:对专业能力要求不高,而较多地关注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主要原因是学校里传授的专业知识有过时和不规范的特点,另外许多企事业单位本身科技含量不高,更多的需要人才的社会交往能力。这样的新的人才社会需求现象表明,院校在教学实施中应侧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中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又称关键能力,实际上是一个能力群。其中包括独立思考能力、获取与利用信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社会责任感等。这都要求从业者善于交流合作。在语言课程上关注这些能力,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践课的运作,达到能力群的构建,帮助学生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需求。
   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然而针对学生所缺乏的人文素质和职业所要求的理想信念等,则需要更多地去关注承载着隐形文化正面功能的课程和因素。从用语角度而言,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内容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必备的工具。语言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人格的构建、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个人搜索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工具。沟通与交往、讲解与演说、掌控与协调、学习与自我检测等能力,在学生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语言课程应借助校内外良好的人文环境,开拓多样的语言学习和应用空间,为学生个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大安,简论学生作文的语言问题及对策,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4-02.
   [2]丁金国,语言问题的理论思索,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2-01.
   [3]刘全来,教师的语言修养,中国基础教育研究[J],2008-04.
   [4]李育贵,也谈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广西教育[J],2004-07.
   [5]林黎春,教师口头语言修养刍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05-09.
  
  ※ 本文系武汉商业服务学院青年项目(编号:2010Q018)研究成果。
  
   李婷,武汉商业服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高职学生用语修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