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008

[ 沈晓梅 文选 ]   

看似寻常也奇崛,幽处览胜百味生

◇ 沈晓梅

  在倡导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聚焦关键字词时,还要在看似不经意处驻足思索,才能每有会意,深有所得。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浅见:
  
  一、平常字中有百昧
  
  《说诗啐语》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在孩子们的视野中,最具价值、常引得他们流连欣赏的是诸如“五光十色、争奇斗妍、黄澄澄、金灿灿”之类形质兼美的词语,他们称这些词为“好词”。这已经成为学生在阅读时的审美取向和思维定势。其实,词本身并无好坏之别。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按照学生们的审美标准,这篇文章中是没有什么好词佳句的。有的只是“拳、缩、微倾”这些看起来很平常的词语,但正是这些平易自然的字眼让父亲的背影定格在一个又一个读者的记忆里。因此,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引导孩子关注这些看似平常的字词,从平常中品人生百味,悟文字精神。
  “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这是《姥姥的剪纸》一文中的一句话。教学时,我让孩子们潜心会文,画出打动自己的词句,写出自己的感受,体验祖孙深情。巡视中,发现找到这句话的学生不少,深入到字词的没有。于是,在交流该句时我说:“孩子们,其实这句话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棒,你发现了吗?”略加选择,孩子们锁住了“拴”字。
  师:“那么,‘拴’字棒在何处呢?”
  思维的火花进射,孩子们各抒己见:
  生:“‘拴’,表现出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牢牢地吸引了‘我’。”
  生:“我读出来了姥姥很爱‘我’,不是强迫命令‘我’留在家中,而是用剪纸吸引‘我’。”
  生:“现在读来,更让人感受到‘我’对姥姥的感激与眷恋。”
  这正是激励孩子们关注细节,善于从常处见异的好时机。我顺势说道:“文字真奇妙啊,看似平常,其实大有嚼头!难怪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一‘绿’成千古佳话。”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这样的字词俯拾皆是,如果我们能在研读教材时及时发现,因势利导,一定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敏锐的文字发现力和准确丰富的文字表现力。
  
  二、标点符号总关情
  
  标点是一种特殊的文字,特别是蕴含作者深意的标点,往往能达到文字难以表述的妙境。可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读书就是读文字,标点符号是不在关注的范围内的。这种忽视,给一部分学生的习作和阅读造成了障碍。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孩子对标点的关注,可以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可以表情达意的不仅是文字,还有标点符号!
  《安塞腰鼓》一文中,感叹号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但是,看!”“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愈捶愈烈!”“交织!旋转!凝聚!升华!”……朗读品味这样的语句,教师毋须多言,只要引领学生的视线投注到这些情感浓烈的感叹号上,孩子们的血液即可点燃,沸腾!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这是《乡下人家》一文中的一段话。这里“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按常规一般会使用顿号,为什么用的是逗号呢?我先出示没加标点的这段话,让学生试着加一加,再与原文进行比较思考。学生结合“依着时令,顺序开放”理解了作者在此处用逗号的深意,对不同时令都有鲜花绽放的农家风光不由心驰神往了。另一个层面的收获是,孩子们明白了标点符号也是作者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并非仅为停顿,可有可无!
  
  三、好句不厌百遍嚼
  
  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句式特别,表现力极强的句子。不少老师也能敏锐地抓住,但教学时往往是点到为止,或训练形式单调,显得浮浅粗略滋味淡薄。我认为抓住经纬课文的语句,要着力引导学生研读感悟,反复地咀嚼品味,才能引导学生深切领悟语句的内在情韵。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我抓住一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来辐射全文,穿梭前后,反复品咏。
  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读一读,画一画,找出描述这是一对了不起父与子的字句,写上感受,然后谈谈你的体会。
  (文中有很多这样的句子,学生边读边思,边画边写体会。)
  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在教师的有意识地引导下,学生目光渐渐聚焦到该句。
  生:我从这句话体会到父亲的坚持不懈。
  师:再读这句话,父亲的哪个动作让你的心为之一动?
  生:父亲挖了36小时,用的是手,不是工具,挖得多么辛苦!
  生:时间太紧急了,没有条件,没有工具,就用手挖,这真是个了不起的父亲!
  师:再读这句话,看出什么特别之处?
  生:父亲坚持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一直没有停下过。
  师:平时我们会怎样写这句话呢?为什么列举四个数字呢?
  生:面对灾难,父亲不抛弃、不放弃救援儿子的任何机会。
  生:这四个数字表达出父亲对儿子坚定的爱!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不寻常的36小时吧。当父亲挖到8小时,会想到什么呢?
  生:我一定要救出儿子,儿子在等着我!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儿子一定记着这句话,我不能让儿子失望!
  师:父亲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他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儿子一定记着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就这样挖了36个小时,白天连着黑夜地挖,这叫什么——
  生:夜以继日。
  生:不分昼夜。
  师:就这样挖了36个小时,他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
  生:好心人走过来这样说……
  生:消防队长走过说……
  生:警察走过来说……
  生:父亲都这样回答: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是啊,就是这样平常普通的四个数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深情的、伟大的父亲!这就是表达的魅力,语言的味道!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
  随后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又遇到一句“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孩子们马上敏锐地、兴奋地抓住这个似曾相识的句式,课堂上一时风生水起。
  宋朝学者陆九渊在谈读书之法时指出:“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意味长。”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到看似平常却意味无穷的文字信息,培养学生“涵泳佳句”的良好阅读习惯,于幽处览胜,自会百味丛生。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宿豫区教育局教研室]

看似寻常也奇崛,幽处览胜百味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