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031

  

唱响真情的赞歌

◇ 杨 越

  《搭石》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第7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3篇文章,都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感受人间的真情。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下面笔者从教材的特点、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流程以及设计的意图几方面淡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一、教材解读
  
  捧读《搭石》这篇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愿望。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和人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这一年段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预设如下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二)创新(发展)性目标:
  1 通过朗读、揣摩、讨论,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写法的精妙。
  2 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爱,产生愉快的阅读体验。发现人间的真情。
  3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预设的目标,既包括认知的目标,同时也包括技能目标和情意目标,既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也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注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既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同时也让学生的语言与智慧、情意与精神得到培养。
  
  三、教学重、难点
  
  难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能及时、到位地点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生成,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重点:通过朗读,联系具体内容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理解“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达成以上教学目标,需要将文中部分图片和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五、设计理念
  
  1 创设情境,轻拨心弦——未有曲调先有情
  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倘若语文教学舍弃了情感,那么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必然走进繁琐、机械、无效的死胡同。”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地给孩子一片最浓的“情”——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小山村,走近搭石,去感受浓郁的乡村气息,感受村民们的美好心灵。
  
  2 尽情品味,走进心灵——情到深处难自禁
  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想象画面,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自然美与人性美,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最后,学习作者从身边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感受美并把这种美倾注于笔端的方法。
  课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我们不但能够看到一幅幅和谐的情感,也能够感受到画中人物的美好心灵。文字朴实,但是简单的事情中闪烁着美好的情感,散发出融融的暖意。为了让孩子感受到这种美,我采用“品读”的方法。在教学中,我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把阅读的时间和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孩子读中品,品中读,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语感,熏陶孩子的情感,努力做到“意文兼顾”,做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 拓展阅读,读写结合——为有源头活水来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学生,并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为孩子创造活动的时空,给孩子表现的机会,真正做到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接触零距离,沟通无障碍。
  
  六、教学流程
  
  对于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把它设计成为四大板块:激趣导入、初读感知、精读感悟和拓展延伸。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 指名读词语:
  课件出示: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
  2 指名用上其中的几个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上课伊始,出示词语,朗读并且用上几个词语概括文章大意,既是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巩固,又是对四年级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
  
  (二)创设情境——感知美
  1 点击课件,伴着轻松明快的音乐,眼前出现一幅幅乡村美景图。
  2 教师配以深情的语言: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那儿流水潺潺,炊烟袅袅;那儿的人们善良淳朴,互敬互爱。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小溪中的那一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为我们带来了多少方便,多少欢乐。
  3 瞧!这放在小溪里用来帮助人们踩踏过河的石块就是搭石。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一曲明快轻松的乐曲萦绕于教室。为整堂课奠定了“和谐”的基调;抬起头,几块形态不一的石头平整地跨过小溪——简笔画出现在黑板上,不仅唤起学生对“搭石”的感知,也帮助他们理解“搭石”的含义。)
  
  (三)初步感知——寻找美
  1 这些小小的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近它,睁大双眼去发现美,欣赏美。
  2 细细地读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
  3 说说你仿佛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课件随机出示相应的画面: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的目的性明确。以“美”为切入点,带看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四)品读体味——欣赏美
  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搭石。
  1 例段指导(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仔细听,在书上圈丽你认为最能体现美的词句。
  (2)说说你从课文中感受到怎样的美,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重点体会“平整方正”“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中体现出来的乡亲们心中 有他人的美德。
  (3)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抓住脱鞋绾裤,体会没有搭石给人们带来的不便,进而体会搭石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4)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例段的指导意在向学生表明学习方法,为后面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 自主学习2、3、4自然段。
  美丽的画面还有很多,你们想不想来欣赏欣赏?
  (1)学生从2、3、4自然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以个人或学习小组为单位欣赏,体会其中流淌着的美。
  (2)推荐几种学习方式,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方式也可以介绍给大家。
  出示课件:学习小帮手。
  我想读一读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我想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我想画一画文中的美景;
  我想演一演文中的情景;
  我想邀请同学(老师)一起……
  我想……
  (设计意图:推荐学习方式,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提供了创新的契机。)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其中,从中发现有创意的学习方式。
  (4)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评议。
  [评述:需要说明的是,这几段话的学习,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进行周密的预设,从而使课堂上呈现预约的精彩和无法预约的精彩。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所要做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独立探究,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的。一定要让学生自主经历阅读实践,让他们在读中思,在读中悟,上述教学构想中给学生明确了读书方向,有利于突破难点。]
  (5)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体会到的美。
  (6)随机指导各种形式的朗读,以求达到品品读读、以读促悟的效果。
  [评述:语言是极富弹性和张力的,因为有了思想渗透其中,语言已不再是一件外套,而是一个切切实实跃动的鲜活的血肉之体。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生命的对话,“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它的真正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上述教学构想中,一方面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研读,从课文中汲取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不断输出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话和交流,在真诚的对话和交流中,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 学习中心段。(最后一段)
  (1)课件再次出示几幅画面。思考: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齐读最后一段。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搭石和乡亲们有什么联系?
  (设计意图:文章最后一句话含义深刻,不易理解。在学生对文中所流露出的人性美有了感悟之后,再让学生来理解句子,句子含义就自然出来了。)
  
  (五)走向生活——发现美
  1 是啊!美无处不在,有看得见的美,看不见的美,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你现在对美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艺术家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里也可以找到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中寻找美。)
  
  (六)超越文本——传播美
  1 听故事:《一个承诺》
  2 谈感受:主要引导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
  3 升华情感:美是一把雨中的小伞,美是一句风中的问候,美是一个关怀的眼神,美是一片温暖的阳光……让我们将真善美撒播到每一个角落,让世界因我们而充满爱。
  [评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去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渠道,课本仅仅是一小部分。让学生感悟到这些文学大家独特的人格魅力,由此能够乐于去阅读他们的作品,能够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触动,能够让自己做一个情趣高尚的人,我想就足够了。]
  
  (七)课外练笔——留住美
  1 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寻找、去发现生活的美,用我们的笔留住它们吧。
  2 课件播放《爱的奉献》,在温情的音乐声中结束全课。
  (设计意图:“美”作为全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学生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的理念。)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实验小学]

唱响真情的赞歌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