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埃及的金字塔》等课文时,我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用讲解的口吻来复述;教学《古今贤文》后,我让学生编写箴言互相赠送勉励;学写留言条后,我让学生表演造访时朋友不在家,他们是怎样写留言条等。让学生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生活的需要。
强调语文教学面向生活,即注重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教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我留下了一道作业:你想做一件事情而爸爸不让你做,但你偏要做,他会怎么样,把事情过程写下来。又如在学习了《春联》,我就让学生在春节期间收集春联,写春联,贴春联,体会人们用春联表达的心愿。
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学实效。其实苏教版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每一个练习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当教学生活化,沟通教学与生活,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儿童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他们的意识……”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留意身边的人、事、物,悟出其中的真善美。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感悟语文,使学生对自然、对语文有感性的认识。如带领学生郊游,听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让学生在碧绿的草地上嬉戏,感受湛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及嗡嗡飞舞的蜜蜂。这样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校内组织新闻发布会、辩论赛、赛诗会,并为学生创造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学以致用的机会。如采访、欣赏自然风光、参观文物古迹、了解风俗民情等等。每一次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活动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显示了学生的潜能与个性,增加一份自信、一份成功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评价应强调评价对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使评价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生活化的教学评价注重学生在生活中的语文实践、语文表达能力,注重评价的开放性,形成评价目标多元、评价内容多样、评价手段灵活的评价体系。除了由学校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外,还可增加小组评价、同伴间评价、家长评价等。评价内容包括参与实践活动的态度与能力,活动中的自我体验,知识与技能,表现力、创造力等等。如每人建立一本语文实践活动记录册,在记录册中随时记录自己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以及活动中老师、同伴、家长、社区有关人员对自己的即兴、即时、即地的评价,随时记录自己的点滴收获和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赣马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