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优秀的教师团队永远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所学校的管理者应积极引领教师的成长实践、创设教科研“相长”的环境、建立激励型评价机制,只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才能培养出一支教学水平高、教学素养好、教育情怀深的优良教师队伍。
引领者的高度要求校长自己能够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研究教育改革趋势,并创造多种形式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去,最终由个人引导走向团体引领。
引领
1 引领教师自我设计、自我超越。我们引领团队里的每一位教师建立个人发展目标,认真规划自己的教育发展之路。团队提出“立足眼前,构想五年,放眼未来”的口号,帮助教师找准自己每一学年的定位,同时确立未来的五年目标,树立自己未来的理想。我们积极倡导老师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定标和自我发展,学校则尽量多地搭建平台,尽量多地给予帮助。尤其是青年教师,每人制定了自己的三年奋斗目标,五年成长规划,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2 引领教师读书学习、历练修养。学习需要环境、氛围。我们深感,倡导教师学习,学校必须提供一定的条件,使其有书可读,有地方可读,还须想方设法激活他们的学习动因,用显性的氛围去影响教师。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一是学校订了大量的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不断充实先进文化与教育智慧的储备;二是将学校里各种教育教学比赛的奖励,改变为赠阅书刊,将先进文化送至案头;三是每学期组织头脑风暴式的读书沙龙;四是将教师读书笔记进行量化,定期组织笔记展览,互学互帮。
如果说在一开始是我们领着推着教师去读书去学习,那么到了今天,教师已养成了“学习——研讨一实践——反思”的习惯。学然后知深浅。在学习实践中教师更觉教育的奥秘,挑战的压力。我校教师已逐渐体验到读书学习是专业发展的需要。是投身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只有不断充电,主动建构新的知识来完善自己,才能让自己充满阳光活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新型教师的要求。
3 引领教师牵手大师、牵手科研。“校长进课堂”是一种特别的引领,但在我们学校如家常饭一般普通。我们每个校长都在一线上课,并经常“开门”,主动邀请老师听课,评教评学。同时学校还积极聘请专家、学者、特级教师来校设坛讲经。让教师面对面地感受名师名家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汲取人生智慧。省教育学会会长袁浩老师,知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孙景华、魏洁等常常亲临我校,现场把脉课堂教学,引领、催化、激活教育科研。学校的“春之声”“秋之韵”等大型课堂教学活动激活了团队教师投入教育科研的热情,催生了教育科研成果,同时促进了团队教师专业整体发展,提升了团队中的“核心层”领军教师。在名师的引领下,教师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和工作的快乐,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加快了,尤其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青年教师如雨后春笋,崭露头角。
4 引领教师相互赏识、携手共进。“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团队积极倡导互助共享,一是力行“集体备课机制”。日常课,在定期的教研活动中由一人主备主讲,多人在交流碰撞中达成共识,形成教案,持之以恒地深度备课,教师每天上的都是优质课;教师参与公开赛课,更是团队教师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团队相互启发、相互督促、相互激励的优势。凝聚了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其实,身在团队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集体备课中,每个人专业水平都得到了提高,这样的一节节课不仅成就了你,也造就了我,更凝聚了人心,铸就了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二是运行“携手学习”机制。秉承“集体备课制”智慧共享、机遇共享的理念,我们提出了“携手学习”,旨在营建学习研究的氛围,实现资源共享、心得共享,因为浓厚的氛围必能逼人学习、催人学习、静心学习、潜心学习,最终成为教师的一种专业需要,一种生活习惯。
创设“相长”环境,是促成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需要为教师创造学习、实践的机会,为他们的成长搭设活动舞台,并不断引导教师由经验实践走向反思研究。
相长
1 沙龙研讨。我们的沙龙研讨倡导“张扬个性、寻求共性”“直面问题、寻求突破”,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沙龙”“专题沙龙”“评课沙龙”三种形式。“头脑风暴沙龙”是生产问题的地方,主要反馈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难,在想说就说、我言你语之中锻炼教师思维。这样的活动往往也触及到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成为学校研究专题的主要发源地。“专题沙龙”则是围绕某一个专题展开思辩,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最佳办法。“评课沙龙”也是大家很珍视的学习机会,过去的一言堂早已变为大家谈。实践中,我们还认识到:沙龙研讨因为自由平等,更易于教师想说话,说实话,从而易出一些“原汁原味”的交流成果,为大家喜闻乐见,并活学活用。
2 丰富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以活动带行动,着力推行“五项活动”:①“三成杯”赛课活动:即每学期的青年教师“成长杯”,骨干教师“成才杯”,名教师“成功杯”赛课。全校上下掀起教学研讨的热潮,以比赛的形式促“有效课堂”质量的整体提高。②“青蓝结对”活动:团队核心层教师每人带一名徒弟,并制定目标拟定措施,充分发挥引领作用。③“练功”活动:组织教师经常观看名师教学录像,从中汲取精妙的教学艺术;多次进行教学设计、案例评析、作业设计等比赛;分批分类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进修,让大家有机会去呼吸他校的“新鲜空气”,能够学以致用。④教科研活动:团队骨干教师人人研究专题,积极参与学校课题研究。⑤学校积极主动承办教学研究活动,抓住各级各类学科课堂教学竞赛的机会,鼓励青年教师人人参与,让新秀脱颖而出。
3 博客论坛。只要打开电脑,点击学校网站,就一定会感受到我们学校教师对教育的执著,以及亲密无间的团队精神。在那里既有茫然与茫然的面对,也有智慧与智慧的激荡,还有争论中的凝思与所得。我们的网络论坛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学校的需要开设相关专题,从起初的团队教师登陆,核心层教师发帖,到渐渐地热闹起来,及至现在登陆论坛、写博客已经成为团队教师的一种生活习惯,它让教师的生活更加丰富。
4 名师讲坛。名师讲坛充分利用好学校小号手电视台这个媒介,根据教学发展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切实需求,每月选定一个主题,紧密联系当前的时事热点,由校内的名教师精心准备,为学生奉献上一份主题大餐。团队教师在策划与研讨过程中,思想相互砥砺,学生则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吸纳新知,开启视野。于教者,于学生,的确是双重受益。
教师的管理评价必须适应并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建立促进教师成长的发展性、激励型评价体系,使教师愿意与学校携手共进,最终步入由常规管理向激励评价转变的良性轨道。
激励
1 目标激励和过程激励并重。激励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幸福状态与自我发展。首先,学校制订了名师培养计划,引领教师设置好个人奋斗目标,把自己的大、中、小目标结合起来,给自己定好位。其次,学校团队进行实施目标的跟进考核,引领教师在工作中每时每刻都把自己的过程行动与这些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只要扎实了过程、付出了行动,想不成功都难。
2 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互补。物质动力虽不是本质的,却是很重要的因素,也是打破“大锅饭”的具体体现。为此,在学校各项考核办法中明确了奖励标准,多劳多酬,高质高奖。但实践告诉我们:激励不单是钱的问题,仅仅依靠物质作为兴奋剂是不能持久的,更不能激活教师职业的使命感和生命成就感。团队成员之所以对组织有很高的投入度,更主要的原因是组织给个人提供了学习、成长和成就的机会,让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对团队和学校产生信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3 个人激励和团队激励和谐。实践告诉我们:在团队中,个人和集体是“和而不同”的,激励的最佳状态也是个人与团队的协调一致、和谐发展;将个人激励和团队激励有机结合,那么我们收获的将不仅是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还有整个团队的和谐高效及坚强的战斗力。
“木有本而根深叶茂,水有源而源远流长。”师资建设永远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本,一所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独特、完善的师资培养体系。她的每一位成员就能从这片土壤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
展望
我们的智慧教师团队已行走在路上。
回顾过去,我们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惭,校园里青翠的香樟树见证了我们辛勤耕耘的身影,那一块块沉甸甸的奖牌记载着我们拼搏奋发的轨迹……展望未来,“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们相信只要怀着坚定的信念,向着太阳歌唱,让汗水与欢笑相融,你我就定会共同品味幸福的教育人生,让自己的生命如歌飞扬!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