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996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新探

◇ 庞 臻

  数字化时代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现代人的阅读方式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应该反思传统的课外阅读指导的观念,探索出能够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点燃学生阅读热情的科学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畅游书海的乐趣。
  
  一、课内阅读互动向课外有机延伸
  
  数字化媒介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便利,而新教材阅读量的增加,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使用得当,就可以实现课内课外学习的互动。比如,在《归园田居》课堂教学完成之后,进一步向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扩展,将《归园田居》与《读山海经》《咏荆轲》进行比较,使学生们感受到陶渊明在淡泊自然之余。也有“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的建功立业之心;真正理解鲁迅所说的“历来伟大的作家,没有一个是浑身静穆的”的含义。然后,向具有同样特质的作家扩展,引入苏东坡、李清照以及李白的作品。使学生悟出:陶渊明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菩萨慈眉的一面;豪放的苏东坡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亲情,婉约的李清照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念头,李白也会有“忽复乘舟梦日边”的徘徊,从而完整立体地理解作家和作品。这样的拓展能真正启发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笔者还采取推荐具体阅读书目结合试卷考察的方法,以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从高一起给学生开列80本推荐阅读的经典书目,同时,每学期给学生推荐3—5本经典必读书,并在期中、期末的试题中考察学生阅读吸收情况。
  
  二、开展多元阅读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我们可以尝试以课本剧的形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去年在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读书节活动中,笔者的学生排演了根据《咖啡店之一夜》改编的话剧。演出结束后,学生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忘我的阅读方式,它迫使我不仅仅以‘读者’的身份去阅读,而更多的是深层次的代人。以往的阅读当中,我做得最多的是理解和想象,从而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发出共鸣;但当你完全代入某个角色的时候,你与作者进行的就不是单一的、二维的思想交流,而是丰富立体的完全塑造。这是精神上的提升。如果我们要将这个作品演出来,就必定需要调动自己对所演角色的全部理解。在这一神秘又有趣的过程当中,我们完成的将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塑造、对作者感情的再探究。”“能够真正接触到作者伟大的灵魂,这一刻我感到十分幸福。”在排演剧目、观赏剧目的过程中,所有学生的阅读审美都经历了一次升华,对田汉等现代作家的经典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涉猎的兴趣。
  
  三、借助影视文化吸引学生回归经典
  
  高中生的文学阅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学生认为文学经典不容易被接受,比如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还有著名的意识流代表作《追忆逝水年华》。很多高中生对文学经典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概念,他们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兴趣,甚至远远比不上一本网络小说《盗墓笔记》。
  有学者指出:“要找到通俗文化与经典文化的衔接关系,充分挖掘通俗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青少年普遍喜欢观看影视剧,“影视与文学都具有生动的形象性,都要创造优美的意境。因此,应充分借鉴和利用影视艺术所具有的直观形象、声画交融的特征,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优美意境的领悟。”以笔者在开设电影美学选修课时播放的《东邪西毒》为例,学生在观赏影视节目时,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对影片中“人性”问题的评价不一致,有时甚至截然相反。笔者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对“披着武侠外衣的现世人性”展开辩论。为了引导学生由网络小说回归经典阅读,笔者播放了张艺谋的《活着》,引发他们对余华同名小说《活着》以及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阅读兴趣。
  综上所述,在流行阅读取代经典阅读的数字化时代,借助影视文化,开展多元阅读活动,将有助于我们走出传统阅读指导与高中生阅读现状相脱节的困境,更好地引导学生挖掘出经典文本中蕴藏的价值。
  
  [参考资料]
  ①任震钧:《挖掘通俗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语文建设》第6期。
  ②白中生:《语文教学应注重影视文化的开发》,《语文教学与研究》2D07年第2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新探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