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053

[ 马广平 文选 ]   

编写拼音\阅读同步校本教材的尝试

◇ 马广平

  汉语拼音同步阅读校本教材的编写,必须贴近刚入学蒙童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才能给蒙童以情感熏陶和品德教育。生活气息较浓,就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此我校以儿歌形式,按蒙童学习汉语拼音的进度,采用拼音与汉字双线并进的方式进行教学。我校这部校本教材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声母与单韵母相拼的儿歌,编写10首。
  第二部分是声母与复韵母相拼的儿歌,编写10首。
  第三部分是声母与鼻韵母相拼的儿歌,编写42首。
  课程的开发以学生需求、学校需求、社会需求为前提。适合蒙童特点,把他们容易忽视的人、事、物,以富有情趣的儿歌形式编写出来,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方面它填补了一年级学生汉语拼音学习阶段无书可读的空白;另一方面它又紧贴学生生活。紧贴学生发展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留心身边事,关心身边人,观察周围物的良好习惯。再者,也降低初读课文的坡度,巩固汉语拼音学习的成果。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为蒙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儿歌是按汉语拼音学习的进度编写的,而且一首儿歌就是一个富有情趣的故事或生活情境,让蒙童好读、易读,读起来具有境中有我、我中有境、情境交融的感受。人读课本,心在情境,诙谐、有趣,爱不释手。蒙童入学一个月左右,在没有正式进入识字、学文的空间前,就有62首儿歌可读,儿歌的阅读减缓初始识字、学文的难度,培养了蒙童形象思维,促进了蒙童右脑的发育。
  这部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的发展有独特的价值,它可以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阅读,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无法做到的。
  我校曾做过调查。结论为:使用校本教材的学生中。初始读书平均每分钟能读140个字,平均正确率达96.32%,其中蒋卓、杨远航两位同学每分钟读的字数超过180个,正确率达到100%;而没有使用校本教材的学生,初始读书平均每分钟只能读26个字,平均正确率只达到34.19%。
  综上所述。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阶段边学习边阅读,有利于巩固汉语拼音学习成果,有利于减缓初始读书的难度。有利于培养蒙童的阅读能力。校本教材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充分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城东小学]

编写拼音\阅读同步校本教材的尝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