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完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礼拜二午睡时刻》这篇小说,我被小说中的那位母亲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我决定把此课文作为公开课的执教课文。
在对课文和教师参考用书进行了一定的研读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教案。该教案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母爱的伟大;学习情感的处理之节制胜于放纵。该教案中的主要教学环节设计如下:母亲去祭拜自己的儿子,而这个儿子是一位被别人开枪打死的小偷,那么此时母亲的内心悲痛吗?她还爱这样一位儿子吗?因为之前学生已预习了课文,他们可以较容易地回答这两个问题。接着我进一步推进教学内容:母亲内心的悲痛和她对儿子的爱,你是如何感知到的?请同学结合课文中作者对母亲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句子加以分析。随后,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了这么一些句子:在整个旅途中,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着神父……同学们的回答跟我的预设差不多,于是乎我抛出了下一个问题:母亲的这种悲爱交加的情感,作者是以怎样的方法呈现的?借助此问题,我把教学的内容引导到本小说单元的话题:情感的处理——节制胜于放纵。
这些教学环节乍看起来非常顺畅,学生能较准确地把握母亲的内心情感,他们的课堂表现也达到了老师预设的效果。但这“顺畅”不免又让人觉得太“顺利”了吧?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在一堂试讲课结束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发现上述环节之所以如此“顺”,是因为缺乏深度。《礼拜二午睡时刻》中这位失去儿子的母亲的内心是悲爱交加的,但对于人物的这种情感的把握,对于现今的高中生来讲是较为容易的。由此课堂上的这种“顺”就如同浮于水面上的浮萍,仅仅是一种表象的“顺”,而非真正体现该教学设计的通畅、合乎条理。进一步讲,这样的问题设计对于学生来说也只能是让他们浮光掠影似地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收获到底有多少?这就很难讲了。
母亲对儿子那一份真爱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那种悲痛,这些情感其实是普天下的母亲皆而有之的。如果仅凭这两种情感就说小说中的母亲具有伟大的母爱,那么不禁让人感觉此等的母爱稍显普通了吧?为什么《礼拜二午睡时刻》这篇小说被当代作家余华认为是对他影响最深的10部短篇小说之一?这位母亲对儿子的情感与普通母亲相比,究竟有何特别之处?为了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我再一次细细地品读这篇小说。读着读着,我发现对该小说的疑问越来越多:为什么母亲不允许女儿哭?原因是像教师用书上讲的母亲要求女儿压制住内心的悲痛吗?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在那个小女孩身上?神父和他的妹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对于这篇小说,教师都有这么多的疑问,更不用说学生了。
经过与同事们的交流加上自己的研读,我对教案做了较大的改动,教学主要环节的设计变成如下:
1 镇上一般的人对这个小偷的死是怎样的情感?
表明:他们不同情这个小偷的悲惨下场,对他是鄙夷的(从街上围着一大群看热闹的人,而神父与他妹妹后来阻止母女俩出去这一细节可以看出)。
2 可以讲这个小偷在世人面前死得毫无尊严,那么对于他的死,他的亲人又表现出怎样的情感呢?他的妹妹,也就是那个小姑娘,她对自己的哥哥怀有怎样的情感?
表明:从小姑娘非常听妈妈的话,以及她对那一束鲜花的呵护,都能体现出她对哥哥的爱以及对哥哥死的同情。
3 俗话说:“母子连心。”面对儿子的离去,这位母亲的言行、神态等流露出她怎样的复杂情感呢?请你找出课文中描写母亲的言行、神态的语句,然后品析母亲内心的复杂情感。(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母亲内心的复杂情感分析如下:
(1)母亲内心强压的悲痛:
①“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着神父……她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作了回答……”
,表明:母亲此时是“忍住悲痛,直直地盯着神父”,在我们所学过的小说中,有哪一个人物也是直着眼睛看周围的人的?对,祥林嫂,因为那时她已深陷自己的痛苦之中了。同样地,这里也是体现了母亲内心的悲痛之情,而且她把这种悲痛作了强行的抑制。“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作了回答”这些语句,把母亲心头那份情感冲突——即丧子的悲痛与小偷家属这一身份给她的道德压力这一冲突表达得既平淡而又意味深长,表现了这一位母亲的坚强。
②“小女孩坐了下来,她母亲愣愣地站在那里,两只手紧紧抓住皮包。”
表明:母亲内心的悲痛促使她如此用力地抓住皮包。
(2)母亲惯受磨难的坚强:
“在整个旅途中,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表明:此时的母亲看起来非常的平静,但实际上她的内心是十分悲痛的,体现了母亲的坚强。这里“直挺挺”一词,极形象地表现了此时的母亲的心是一种绷紧的状态。
(3)在世俗的压力下,母亲对儿子隐忍而又坚决的爱:
①“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母亲说。她的回答很简短,口气很坚决,不过声音还是那么温和,流露出各种各样的复杂感情。
表明:这句话有一种乞求的意味,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及焦急的情绪,这种爱和悲痛的力量支撑着她坚决要见神父。
②“你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都好像看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的那个样子。”
表明:从这些话里可以看出,母亲是很爱自己的儿子的。从“我告诉他不要去偷吃别人的东西,儿子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候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位儿子当时的生存境遇是十分的窘迫和凄惨。他去偷人家的东西吃,那是出于生存所迫,因此这个儿子并不是一个品质很恶劣的人,由此母亲对他的爱也使我们觉得是合情理的。
③“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她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
表明:结尾面对其他人的敌意,母亲顶着压力,毅然走出去给儿子扫墓,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她的坚强和坚决,她勇敢地面对小偷家属这一身份所给她带来的巨大压力。
4 与一般的母亲一样,这位母亲十分爱自己的儿子,对于儿子的死,她的内心十分悲痛,同时也是坚强的。那么这样一位具有特殊身份的母亲,她的内心还有其他的情感吗?请同学思考:既然是拜祭,为什么不许哭?还有母亲这里为什么要用手指甲轻微地敲那纱门?(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表明:“不许哭”除了体现母亲对随行女儿的严格,还体现了她内心的那一点羞愧之情。因为对世人来讲,自己毕竟是一个不光彩的小偷的母亲,如果大声哭泣可能会更让人鄙夷,所以她让女儿克制内心的悲痛。
母亲用手指甲敲那纱门可以反映母亲替别人着想的品德,但同时也体现了她内心的那一种羞愧之情,就拜祭这一件事,她不想惊扰四周的人。从小说随后的内容以及结尾母亲毅然走出去给儿子扫墓,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羞愧之情是短暂的,她对儿子的爱已远远地战胜了她内心的羞愧之情,这里母亲对儿子的爱已经超越了道德的樊篱。
5 接着,我抛出的下一个问题是教区的神父,他对这位小偷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表明:由于母亲情感的感染,神父对那一位小偷由起先的不关心、淡漠而后变为不安、愧疚最后变为感慨和同情。
6 正是在神父的这种情感变化中,小说的主旨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由此再让学生理解这一篇小说的主题,是告诉他们要关注那些苦难中的同类,同情弱者,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这一篇小说与一般小说通过情节的高潮、矛盾的冲突等来彰显主题的写法有明显的不同。
当然,以上的教学环节设计也不是尽善尽美的,还存在诸多不足。但通过以上一些问题的探讨,学生对这篇小说中人物情感和主题的把握应该是更为深入和全面了,不会再停留于表面的理解了。在语文的课堂上,我作为语文教师,应带领学生沉入“文本的底层”,培养学生探究文本精髓的能力,这样我们的经典课文的价值和魅力才能更好地显示出来。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