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赋予语文浓郁的生态气息”就是要在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实现生本、师本、师生的重新建构与超越,生成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资源。
一、诗中的童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资源无所不在。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应当充分发挥出来,而这可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为起点。“诗中的童年”这一专题性学习的产生正是缘于我对专题性文化情境课程的思考。我认为“专题性文化情境课程”相对于松散结构的教材或单篇课文,对学生的感染作用更为巨大,它可以通过自身鲜明的专题性强化。使学生在该课程的开发和学习过程中获得知的收获、思的启迪、美的熏陶、情的感染、能力的发展。
“诗中的童年”内容涉及的主要是儿童的生活,之所以要选择这方面的诗歌作为我和学生学习的切入口,就是因为考虑到儿童的特点,以及古代的诗歌有许多和儿童的生活有关,我相信儿童的天性具有相似之处,选择儿童生活题材的诗作,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实现学生和教材的“零距离”。另外,“诗中的童年”一组诗的内容包含了许多儿童的游戏,而游戏正是孩子最倾心的生活方式,比如清朝文学家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写了一个放牛的小孩有趣的事情。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精神的愉悦,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二、跳出教材用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既强调“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又强调“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跳出学科看教学,跳出教材用教材”。首先,在设计过程中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性使用;其次,在设计中注重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设计与其他课程相配合的“跨领域学习”的内容,通过学生综合性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再次,在设计中注重现实生活中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设计时充分利用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以及日常生活课题”等方面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极限,弥补教材缺陷,使课堂教学富于时代气息和现代气息。
三、在线语文学习
“对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真实开放。对话、沟通、交往是生活的基本方式。语文教学中的“对话”,也应体现生活性,有真实的生活交往情境,有真切的生活交往需要,有开放的生活交往空间。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走出“书本语文”这个中心,向“生活语文”回归,回到现实的、流动的“生命态”中,进行真实、广泛的“对话”。教学中,一方面应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活化教材,把游戏、演讲、辩论、设计、表演、当导游、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这个现实的、生活化的环境中展开“对话”,基于学生的经验解读课文;另一方面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与生活环境展开“对话”,为儿童打开更多认识世界的窗口。如尝试运用语文知识策划社会活动,解决社会问题,就是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感悟;亲近自然,用心聆听那风声、泉声、鸟语,体察那蝴蝶翩飞、花蕾绽放、流云溢彩……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广阔而又绚丽的语文教育前景:“在线语文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在一种交互性的信息环境中直接“对话”,沟通与合作成为教学的常态。建构大语文,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语文学习走向语文生活,学生在广阔的“人境”“人机”对话中不仅能享用到活的语文,还能提升学习、思考和生活的方式。从“独白”走向“对话”,是语文教学的转型之路,是师生在新课程中的幸福成长之路。
四、空白也是学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学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把教学内容定得太窄、太死,不能用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留出大片“空白”供学生使用。学生对于这些“空白”的补充,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其结果也是不可预测和不确定的,它只靠学生在教师组织下自主生成。
五、在研究中写作文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语言活动是交际和概括的统一。”“人所固有的高级心理交往形式有可能存在,只是由于人可以通过思维概括地反映客观现实。”我们也清楚,作文的过程是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寻求表达的过程,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文附质也”,语言文字的表达必须附丽或扎根于特定的思想和情感内容之中。“生活如同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因为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有丰富的感受,才有作文的愿望,才能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因此,要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就必须培养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写研究性作文,正是为了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课题,运用已有知识研究课题,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更充满情趣。而他们探索研究得越深,写出的作文就越有质量。实际上,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训练、不断得到发展的过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师专一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