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传统方法。家访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环境。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家访也是提高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寻找适合学生的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学校要求老师家访率必须达到100%。
在家访交流会上,老师们感触很深。二年级的班主任吴建艳老师春节期间走访了8名同学,其中只有两位同学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其他的都是与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一起生活。父母为了生活都在外奔波。正月十六中午,她来到一同学家,孩子的父亲生病,母亲在外打工,只靠爷爷奶奶老两口种的二亩地维持生活。爷爷奶奶根本就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吴老师说着流下了眼泪。她说有时因为这个孩子不完成作业或写得不认真,还批评过他,现在想起来真是太不应该了,孩子能够安心地坐在课堂读书就已经不容易啦。面对这些家长。我们还能期望他们做些什么呢?为了孩子,教师多付出一些又有什么呢?吴老师家访,赢得了家长的信赖。一天,有人敲响了吴老师家门。原来是一个学生的家长。她焦急地说,孩子病了,想去医院,家里又没有钱,就想起了吴老师。吴老师借给家长200元钱,并叮嘱家长不要着急,至今家长也无力偿还。五年级董维丹老师的家访更让人震惊:有个学生本来没有父亲,在填表格时竟写父母双全,因为孩子怕同学看不起。不进行家访,老师就不知道这个情况,就不会有针对性地教育帮助这个学生。
在家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虽然这不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但是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关心教育下一代就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于是经过学校领导班子、校务委员会、全校教师大会多次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实施留守儿童保姆式管理。这无疑会给学校教育和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我们知道上级没有要求我们这样去做,但我们仍感到肩上责任沉甸甸的。于是全校总动员,改造食堂,修建宿舍。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生活区井然有序,温馨宜人,孩子们所有了家的感觉。几个学年的实践下来,家长们放心了,孩子学习也都进步了,孩子们在学校温暖幸福地生活着。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青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