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从事语文教学时,脑子里常有一个问号:教什么?打开课本,一个个方块字似在眼前跳跃、变形……最简单的做法是:分段,讲解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结果是学生茫然,教师亦味同嚼蜡!现在我明白了:语文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同样存在着自己的规律。往往一段话,一句话,甚至一个字。如果牢牢地抓住了,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就要求“咬文嚼字”!
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笔者就从题目中的“发愤”一词出发,然后思考:“发愤”包含了怎样的意思?用“发愤”这个词有什么好处?然后通过“发愤”引出“司马迁是怎样发愤的?”“为什么会如此发愤?”“这样发愤的结果是什么?”等等一系列课文的内容,引出全文的重点段、句、词。这个词竟能发挥如此大的功效,叫我如何敢舍弃!“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个语文实践就是让学生去“咬文嚼字”,只有“咬文嚼字”,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让学生真正获得基本的语言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城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