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课改实验区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于2008年11月10日至12日在南京举行。全国各省市课改实验区的41位选手参加了现场赛课。41位选手乃层层选拔,有备而来。因此,课堂教学精彩纷呈,令人回味无穷。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鼓掌过后,细细揣摩,却又为不少课堂中出现的一种现象而感到深深的忧虑,那就是:矫情。矫情者,违反常情是也。综观这些课堂,“矫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为“导入”而导入
【实录】《美丽的丹顶鹤》
(第一步)师:小朋友们,在《西游记》里,王母娘娘举办盛大的蟠桃会,各路神仙都兴高采烈赶来参加。有一位太乙真人,他是怎么来的呢?——他呀,是骑着仙鹤来的。传说仙鹤就是神仙的伴旅。
(第二步)师:仙鹤还有另一个名字,叫什么呢?(点击课件,出示仙鹤图)它叫丹顶鹤(板书)。
(第三步)师:丹顶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生1:丹顶鹤的颜色好看。
生2:它很美丽。
师:你真聪明!(然后,在“丹顶鹤”前板书:美丽的)
(生齐读课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就能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创设一种与教学情调相融洽的课堂氛围,这才是一堂课好的导人。这位老师为了引出课题,为了突出课题中“美丽”这一中心词,导入设计可谓环环相扣,有板有眼。然而,听课老师非但没有被这严密的逻辑导入所吸引,反而觉得老师牵着学生在兜圈子,白白地浪费了五、六分钟。与其如此,不如直接切人本课教学主题,在学生齐读课题后,或者教师直接设问,或者学生质疑:为什么叫它丹顶鹤,它到底美在哪儿呢?简明快捷地指向本课的学习任务,把有限的时间充分留给学生去潜心会文,不是更好吗?
为“挖掘”而挖掘
【实录】《云房子》
(课件:云房子消失后的天空图)
师:没有云房子的天空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生1:不美。
生2:一点不好看。
生3:天空什么也没有了,一点不美。
师:不一定啊。天空像洗过一样,蓝蓝的,美不美呢?
生:美。
师:是呀,天空也是很美的。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
(生齐读)
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这些美丽的景色需要我们去发现,也需要我们去维护。让我们从小就做“大自然的维护者”吧!
(接着,点击课件。播放环境被污染的画面:好多工厂的烟囱林立,正在向天空排放滚滚黑烟)
师:面对这样的情况,小朋友们,我们该怎样做呢?
生1:快跑。
生2:跑到美国去。
生3:我们要抗议,不许工厂排黑烟。
生4:我们要把工厂炸掉。
师:是啊,我们要保护环境,还天空美丽。
环境教育是个重要的话题,可这位老师把它放在这里,真的令人费解。《云房子》一文,本来是一篇小小的童话故事,主要是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语言学习中,感受大自然的生动、奇妙、美好。这位老师苦心孤诣地与环保教育挂上钩,企图升华学生的思想认识,以至于衍生出这样一段教学。这,真如洁白的哈达突然被甩上了一块黑泥巴。其实,我们在教学之时,还是要尊重文本的初衷,无需为了挖掘深度,挖掘新意,而主观、恣意地挖掘、开采文本,做出有违常情之举。
为“多元”而多元
【实录】《卧薪尝胆》
师:如果你是夫差,你会如何折磨勾践?
生1:我会叫他给我驾车,侮辱他。
生2:我会用皮鞭狠狠地抽他,直到皮开肉绽,然后用盐水洒在他伤口上。
生3:我会叫他喝辣椒水。
学生绞尽脑汁,想出了各种各样折磨人的狠毒之法。也许,这些办法学生是从媒体了解到的,但听着听着,大家都不禁毛骨悚然。这位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勾践忍辱负重的形象,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想以此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尽管学生的思维被激发起来了,但这样的引导解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有什么帮助呢?由此,我还回忆起听一位老师执教《掩耳盗铃》一文,也有类似的多元思维激发:掩耳盗铃是很愚蠢的,请你们仔细想想,那个人应该怎样盗铃才不会被人发觉呢?
课标里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上述两个课例中,学生思维的闸门是被充分打开了,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思维景象,却不利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和情感意志的陶冶。可以说,这与语文教学所提倡的人文性是背道而驰的。这种为了“多元”而多元的教学,只会适得其反。
为“创新”而创新
【实录】《在大海中永生》
师:课文第三节用四个“也许”的排比句,描写浪花把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到祖国和世界各地。现在,我们把这一小节变成一行一行诗句。你们看(课件打出“诗句”)——
也许
奔腾不息的浪花
会把他的骨灰
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
也许
奔腾不息的浪花
会把他的骨灰
送往澳门、香港
……
曾几何时,在语文教学中时掀起“诗意语文”“诗意课堂”热潮。有些教师不明就里,形而上学,也赶起时髦,追求起“诗意”。像这位老师,将课文这一节改换成“诗”的形式,表面看来是一种创新,实质是对课文文脉的肢解。原来课文用四个“也许”而成的排比句,读来气势恢弘,令人回肠荡气,很好地抒发了人们目送邓小平爷爷离去的悲痛和不舍心情。可被教者“创新”成为一行一行的“诗句”后,显得零零碎碎,原来文句的表达气势荡然无存,从而严重影响了情感的抒发。
诚然,创新才能让语文教学拥有发展的不竭动力,才能让语文教学与时俱进。但,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种不切实际,只图课堂教学“出新”,而故弄玄虚、玩弄花样的教学之法,绝不足取,且肯定会弄巧成拙。
在课堂中,还有不少这样的“矫情”现象。如为“褒扬”而褒扬,对一些太离谱甚至明显谬误的答案,有的教师竟作一番褒扬;为“深沉”而深沉,把一些本来很明了的东西,弄得学生云里雾里;为“启发”而启发,本可直接问的问题不问,非要来一个“曲问”等等。
“矫情”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极不和谐的一个音符。其实,在种种“矫情”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有的语文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强加给学生,而置学生的感受和思想于不顾,最终导致了教与学的脱节,或者貌合神离。“语文学习本质上更是一个精神自由空间的开拓,要使学生与教师的创造潜力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激活与发挥,达到共同的精神愉快与自由,这才是教育的真正魅力之所在。”语文课必须远离“矫情”,才能进入“精神愉悦与自由”的境界。
远离“矫情”,就是远离“失真”。我们常要求语文老师上课要满怀激情,这里的“情”应是真情流露。真情贵在自然。而“矫情”恰恰悖离了“真”和“自然”,失真即虚假,不自然即矫饰,这样的语文课怎能打动学生的心呢?于漪老师曾说过:“课堂不是教师演讲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师真才实学就能点拨,就能点在点子上,点在要害处,否则就是乱点,一直在打外围战,学生忙得要死,攻都攻不进去。”“课堂教学的魅力应该是真。”自然的导入,巧妙的点拨,恰如其分的激励,极具智慧的创意,这些才是语文课吸引学生、感动学生的资本。
远离“矫情”就是远离“浮躁”。可以这么说,语文课中的“矫情”也是“浮躁”的一种外现。语文教学呼唤创新,也鼓励创新。但有的语文老师把“创新”当作一种“标签”,随意张贴,似乎这样做了,就很先进,很时髦,就是一面“旗帜”。“浮躁的心态,浮躁的操作,必然导致以表面的灿烂掩饰内心的苍白。”语文课堂教学不是门面装潢,不是花拳绣腿,切不可搞形式主义。语文教师应该“眼看着蓝天,脚踩着大地”,理念是先进的,教学是踏实的,效果是显著的。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字要端端正正地写,词语要一个一个积累,句子要一句一句地理解,课文要响亮流畅地朗读,话要正确连贯地说,作文要通通顺顺地写,该背诵的好文章要老老实实地背诵……所有这些事,都得按部就班地训练,来不得半点虚浮。”此话可谓中肯之至。
让语文课远离“矫情”,让语文课回归本色。其实,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师真正地把精力放在指导学生的“学”上,真正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层面上去操作,我们的语文课必将赢得学生的共鸣,必将在真切而富有诗意、实在而极具创新的氛围里“轻舞飞扬”。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