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举足轻重。全面推进新课改以来,阅读教学呈现出的语文本体意识由淡到浓,感悟式教学由生到熟,动笔书写时间由少到多,多媒体运用由过滥到恰当……课堂教学正在逐步改变高耗低效的现状,有效乃至高效成为语文教师在新的历史拐点上的共同追求。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谈有效教学,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首先,要把握40分钟的课堂,如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人位、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教学流程的合理安排、训练及作业的巧妙设计;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上下工夫。小学各个级段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只是一个个例子,只有让学生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阅读教学才能效率高、效果好。
一、预习是有效教学必备的前提
叶圣陶先生曾说:“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课前预习一般是学生自己独立地首次接受新知识,要自己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因此,课前预习实际上是课前自学。“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在预习过程中,发现了疑难点,就会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向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强调自学,课程标准四大理念中的第三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其中的“自主”体现于自学能力,“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自学基础之上才能进行。自学能力应从小培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级段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掌握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如低级段学生的认识汉字、理解字词,中级段学生的理解句子、概括内容,高级段学生的概括中心、揣摩写法。在教学之前,必须让学生与文本之间有一个原始的对话过程,在个性化的阅读中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困惑,自学后的状态应该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起点。每一篇课文学习之前都有这样的自学过程,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定能提高。
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贵有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不能成为教案的僵硬执行者,而要关注课堂生成,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学生在原始阅读中有什么问题,会产生什么需要,有什么特殊感受,一定要给学生机会去质疑、表达。所以不管是哪个级段,每篇课文教学,第一课时开始的8-10分钟应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交流自学所得,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将共性的、有难度的问题梳理、提交;教师倾听、捕捉,对教学预案迅速做出调整,从而找准课堂教学的起点。其次经常肯定那些带着问题上课的学生,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有思维难度的问题大加褒奖,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必然得到强化,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也会不断产生新的疑问,这样的课堂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和学。
二、课堂是有效教学实施的关键
新课程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很多教师都能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但立足三尺讲台,教学强势顿时显现,并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教学霸权”仍普遍存在。所以,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安排多少有效学习时间更为合理。教师必须让学生拥有与自己平等的话语权,为学生营造需要的空间,留有足够的时间,能专心地读写、独立地思考、充分地交流。
1 足够的读写时间。阅读课的课堂是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教师生动精彩的讲解也可把学生带进如诗如画或可歌可泣的语文场景,但老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自身对语文材料的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巧问、精讲,让学生有足够的读写时间。《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首先,要保证读的时间,一节课朗读、默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时间至少要达到15分钟,才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达到课标要求。同时,要坚持每节课留有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动笔,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教学重点,动笔的时间可再多一点,或完成习题作业,或进行符号批注;随着学段的升高,在教学中逐步让学生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及时练笔。在阅读时做到口、手、眼、脑并用,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独立的思考时间。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独自地、静静地思考的权利,在课文的学习中也需要有静思的过程。回答问题前需要静思,讨论交流前需要静思,动笔书写前需要静思。静思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品质。这样的思考更具有个性化。要让以往过于喧嚣的课堂安静下来,把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占去的时间还给学生去独自思考。学生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提出后,教师都应耐心地等待一会儿,让学生多想一会,想好再说,不要即问即答,要让课堂做到动静相宜。课堂上不要怕冷场,允许学生说不会,允许学生答不上来。语惊四座的回答固然好,答非所问也是正常的。静思后的真实性更能促使教者反思问题的设计深浅是否得当、提出问题的时间是否恰当,因而它是实效性的基础。
3 充分的交流时间。课堂教学结构是在师生、生生的交流过程中构建起来的。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40分钟的课堂,一对一、一对几、小组合作探究等,交流的形式丰富了许多。但要保证交流的充分与有效,必须让交流的内容来决定交流的形式。一味地在形式上做文章,桌椅重新摆放,美其名曰便于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课堂上动辄就来讨论,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也不管有没有必要、效果如何,为的是让别人或自己看到热热闹闹的场面。学生似乎“活”起来了,却显得心浮气躁,其中有效的成分是可想而知的。须透过种种形式看课堂上有多少交流是有效的,占用了多少教学时间。小组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如果运用了这一交流形式,那么所给的时间就要宽裕,让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能充分发表意见,参与交流。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寻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从课前预习到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做到“目中有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出的将是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实在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扬子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