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986

  

怎样构建语文教学对话场

◇ 温举卫 刘先海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话教学理念被引入课堂,对话教学在创建开放、平等、民主的生态课堂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在滋生:课堂教学出现了对话形式问答化、对话主体精英化、对话目标虚泛化、对话进展随意化、对话过程形式化、对话内容浅层化等现象。这些对话无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和超越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不利于全体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严重的可以使部分学生厌学,甚至丧失学习信心。
  教学本是一项创造性的艺术。新时期的教师在贯彻对话教学理念时,不能仅仅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者、受教育者,而应该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所在,有针对性地展开有效对话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因此,构建语文教学“对话场”就势在必行。
  什么是“对话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联系得比较紧密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形态称之为“场”,如“磁场”“电场”等。在我们的课堂对话教学中,处于立体的、互动的、多层次平等对话的教师、学生、文本实际上也存在一个“场”。在这个“场”中,教师、学生和文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学生身心无比愉悦,知识体系得以建构,能力得以形成,方法得以掌握,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养成。我们把这样的理想化的课堂教学平台称为“对话场”。而这个“对话场”的创设与形成,正是我们改变课堂教学现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就粗浅地谈谈语文课堂教学“对话场”的构建:
  
  一、构建体验平台,话题引领,主动质疑
  
  教育家叶圣陶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教师应从解决学生“学而无趣”“学而无法”“学而无果”的困惑人手,运用切中话题和切实的方法去引领和考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使其在自学过程中收获学习的成果,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学贵有疑,注重“我”的解读。爱因斯坦说:“结论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受不到思想形成的过程,也很难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为此,教师可以在文本预习中设计“学贵有思”的学习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初读体验,借助精心设计的思考题,了解学习的重难点,再读文本,进行初步的整体把握,作批注,写出自己的读后体验。为了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会质疑,教师可以进一步设计“学贵有疑”的环节。将自己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进一步的合作交流,这样逐渐让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读我思,走进文本”,注重导读过程,因为有目的、有计划,就避免了学生自学的盲目性;因为有步骤、有章法,就避免了学生自学的随意性,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用较少的时间收到较多的学习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对话教学埋下一个好的伏笔。
  
  二、构建共存平台,科学整合,全体参与
  
  对话教学体现的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课改核心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民主、平等、真诚、信任和共同建设的对话氛围是实现师生双方共同对话的前提条件,是教学民主的真诚呼唤。实现有效对话教学的策略之一是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让师生各自向对方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彼此接纳,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教师应转变自己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善于科学整合,让全体学生参与,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越深,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就越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主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越浓,对课堂教学的热爱越深。要让每个学生都热爱课堂,不是让学生坐在那里机械地接受别人的成果,而必须让学生的心思和智慧都参与到课堂中。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灌输的对象,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作为主体与文本、与老师展开了平等的对话,直接参与了文本意义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文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理解、被复述的客体,而是学生、老师与之对话的另一个主体。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去体会、去品味作品中的美蕴,去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所有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构建共鸣平台,相机诱导,激发兴趣
  
  赞可夫曾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一名合格的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应在实践中因材施教,灵活地运用各种教法。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共鸣。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极富感染力与情感性,学生情动于内才能抒发于外。怎样激发学生领悟情感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感情因素,注意把师生之情与课文之情、课文之情与词句之意密切沟通,情意交融,以创设意境,铺垫情感,启迪心智,纵深发掘,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教学中还要教师以情激情,使师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因诱导受到情绪感染。沉浸于热烈的共鸣之中,教学效果自是不言而喻了。
  
  四、构建共勉平台,心智相传,启迪人生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授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老师而言,既教学生语言文字,又教学生做人做事;就学生而言,不仅学语言文字,更学做人的道理。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文理兼美,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不但语言文字清新优美,而且格调清新,志向高洁,既有文字的美感又有道德的修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切地感受那种不受金钱名利诱惑而要保持做人尊严的高尚情操。这正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值得我们大力宣扬。
  中学语文教材中可作为德育的内容比比皆是。因此,教师只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的教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学生就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提高思想素质,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温举卫: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教研室]
  [刘先海:江苏省盐城亭湖区南洋中学]

怎样构建语文教学对话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