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预设】
2006年3月22日,我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在南京金陵中学高二(14)班上阅读课《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我的教学计划是:请学生熟读课文,把握主要情节;思考一个问题:你怎样看待杜十娘投江?我的教学预设是同学们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熟悉课文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体会本文的悲剧效果,赏析课文的精彩语句。
这种教学模式是小说教学的“常规动作”,因此上课前,我自信满满,觉得这节课很平常,不会有问题,根本没有预料到会“跌宕失控”而归于失败。
【课堂出乱】
学生用10分钟自读文本后,我放了一段学生课前采访我校历史老师,请教明朝妓女和经济情况的视频。然后我抛出了问题:你怎样看待杜十娘投江?
话音刚落,一位女生举手发言。
生:(女,急切):我觉得杜十娘好傻好傻,不应该跳江而死。天下好男人多得很,为何在一棵树上吊死,而且为了这样一个变心的坏男子而死,更是不值。生命多重要啊!
全班爆笑。男生先是惊呆,然后鼓掌大笑,因为他们听到了这位女生说“天下好男人多得很”这句对男生褒奖的话;女生也笑,因为她们觉得这位女生说出了广大女生想说而没有说出的心里话。还有的同学笑是因为这次语文课上同学的发言和平常他们发言中规中矩的情况相比太离谱了,更多的同学非常认同“生命重要”这个时髦的观点。
课堂乱成一锅粥。
我也笑起来。我一边笑,一边整理自己的思绪。我快速地思考着这位女同学发言的逻辑性,思考着怎样利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引导到文本上。
【课堂上笑声连连】
师:我很佩服你思维的敏捷。你的发言具有现代气息。我领会一下你发言的精神,你是说杜十娘不应该跳江,原因是:第一、杜十娘是好女人;第二、好女人的杜十娘,又遭遇坏男人背叛,所以不应该跳江。
师:大家对这位同学的发言报以笑声,说明大家对这个结论感兴趣,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位同学的发言是否合理。(学生笑)女士优先,还是请生l说说你认为杜十娘好的理由。
生1(女):杜十娘有好的容貌,又有好多钱可以做重新生活的资本,为什么要跳江呢?
师:能在文本中找到相关语句支持你的观点吗?
生1(女,一边翻书一边叙述):有很多。第l节最后描写了杜十娘的美貌,其中一个词“无瑕玉”,可以看出杜十娘虽然是个妓女,但是她内心无瑕。第2节说她“久有从良之计”,说明她不愿意做妓女。至于金钱,百宝箱就是一个证明。
师:能从书中找出支撑自己观点的内容,以后我们就应该这样读书。这位女同学,我请你思考你思路的逻辑性:你总结了杜十娘是个好女人——好容貌、好有钱,再加上你说杜十娘好傻,所以在你的眼中,杜十娘是一位“三好”女人,因此不应该跳江。
同学大笑
师:你请坐。还有谁认为杜十娘是位好女人?
生2(女):我补充刚才生1的观点。杜十娘好重感情。文本前半部分说她和李甲“海誓山盟”,自己掏出150两银子帮助李甲。最主要的证据是文章最后第8节她对李甲说的那些话——“自遇郎君,山盟海誓,白首不渝”“负妾一片真心”……
生3(女):好傻、好容貌、好有钱,好重感情,杜十娘是“四好”女人。
(学生笑)
生4(男):我再补充一“好”,就是好聪明。她在赎身时。要李甲去凑齐银子,就是试探李甲对爱情是否忠贞,还有始终不把百宝箱的真实情况告诉李甲,这也显示了杜十娘眼光长远。
师:看来杜十娘是“五好”女人。
(学生大笑)
【课堂上讨论很乱】
生4(男):杜十娘最重感情的内容是文章最后的跳江。没有了爱情,她居然殉情,这说明她把感情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我还有些话,有点不太好讲,我还是直说了吧,这节课上得很乱,逻辑上很乱。
全班同学惊呆了,有人看着他,有人看着我。
生4(男,慢):王老师,你问的问题是怎样看待杜十娘之死,这个问题就很模糊,是用现在的价值观或者行为标准看待杜十娘之死,还是依照文本评沦杜十娘之死?大家讨论的是对你的问题的第一种理解。
生5(男。快):我也觉得有点乱。例如前面发言的同学的观点,她们的论据证明杜十娘是“五好”女人,不能证明杜十娘不该跳江,我就不能从文章中找出杜十娘不该跳江的理由。还有就是,“五好”女人为什么就不能殉情?
有的同学为他们的发言鼓起了掌。掌声停息后大家都看着我。
师:感谢这两位男生,你们的逻辑思维品质很优秀,而且在别人发言的时候,你们一直在思考。还有就是你们对我的批评是对的。我的问题的原意就是依照文本评论杜十娘之死,因为首先要把文本理解透彻,才能进行其他角度的解读。
【课堂再次出乱】
生6(女):我补充一下生5的观点,殉情的往往是好女人,例如刘兰芝、祝英台、朱丽叶,那么殉情的为什么是好女人?因为她们对爱情忠贞,好女人殉情而死,才能反衬李甲这样的男人多么坏,才会让读者受到更大的震撼。
同学的笑声和掌声响成一片。
生7(男):杜十娘就是一个超级好人吗?我看未必!她太有心计,太会耍手腕了。她对李甲就是瞒瞒瞒、骗骗骗,如果早点告诉李甲她有这么多钱,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生8(女):刚才生7的观点太偏激,如果杜十娘早点告诉李甲自己很有钱,李甲也许不会背叛她,那不就说明李甲看重的不是杜十娘这个人,不是爱情,而是金钱吗?
生9(女,不屑):杜十娘纵然有不是的地方,但总比李甲、孙富这些男人强一万倍。
生10(男):文章里也有好男人,柳遇春就是一个。
生11(女):那作者为什么不写杜十娘和柳遇春的爱情?
笑声、争吵声、掌声此起彼伏,课堂再次陷入混乱。
【重申讨论话题】
我知道再这样让学生“自由”“民主”地发言,课堂将不可收拾,教学任务将无法完成。于是我边讲边在黑板上板书关键词。
师(无奈):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你怎样看待杜十娘投江”,要求依据文本讨论,这个问题牵涉到五个人:杜十娘、老鸨、李甲、柳遇春、孙富。再发言的同学注意两点:要依据文本,就是自己的结论要在文中找到依据;还有就是探究人物性格,要和这个讨论的话题连起来。
师:下面我请同学依据这两点,把大家探讨的成果总结一下。
话音刚落,下课铃响起。
【反思】
这堂课已经过去3年多了,但时时让我想起,而且每次想起,后背发凉,唏嘘不已。
【反思一:学生讨论空泛】
这堂课很“闹”,从形式上看,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有许多“奇思妙想”,看起来课堂很活泼。有人会认为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没有灌输之痕迹,从而认为这节课还不错。但从本质上讲,这节课是一节差课——花里胡哨的形式难掩虚夸之实。从教师的角度
讲,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在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不能及时、准确、有效地抓住课堂出现的契机,引导学生发言,引导他们围绕教学重点,回归文本。从学生来讲,他们的发言确实有精彩之处,但是更多的是脱离文本,他们依据现在流行的价值观谈论杜十娘之死,很多发言是答非所问,几乎完全游离于课堂之外。由于以上两点原因,本堂课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一定要警惕华而不实的课!一定要把课上得实在些,哪怕是形式僵化一些,这样,学生可以有所收获。
【反思二:教师作用空虚】
现在有一个偏颇的观点:“不以学生为本”“包办一切”。教师怕被扣上这两硕帽子,于是就鼓吹“给学生自由,对学生不加任何限制”。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的形式越花哨,越怪诞,似乎就越能体现学生的个性、自主性、能动性、探究性、建构性,越能体现教学的新理念、新标准。
这种思想和行为严重弱化了教师的作用,从“灌输”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放鸭子”。
“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指导者”。“教师的点拔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本堂课教师的组织和促进作用发挥得很不足。上课伊始,教师就没有明确讨论的方式和要求;当学生的发言游离于主题之外时,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回归主题,而是任由学生海阔天空地谈论;当学生的发言肤浅、偏激时,教师没有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向文本深处探讨,而是任由学生的发言在“粗”和“浅”这两个层面上“泛滥”。当课堂已经无法控制的时候,教师想重新恢复秩序,为时已晚。
在这节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能促进教学发展的有实质意义上的对话。
【反思三:阅读教学空洞】
“新课标”强调:“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反对架空文本和语言的读、写、听、说教学,凭空追求所谓“人文性”。文本阅读是语文课的标志,用钱梦龙的话来说,这“才是语文课程之所以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从目前的倾向看,人文性张扬有余,工具性却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似乎一谈工具性,便是技术主义,便是落伍……所谓‘两性统一’,事实上成了人文性的独霸天下。认识上的这种偏颇,正在使语文教学出现一系列姑名之日‘凌空蹈虚综合症’,症状具体表现为:脱离文本,架空语言,忽视能力,鄙弃训练,一味‘宏大叙事’,天马行空,来去无踪。”
本堂课就是一个严重架空文本的实例。“生命重要”“好女人不应该跳江”“天下好男人多得很”“有钱就能生活得好”这些观点文本中找不到依据,所以学生讨论再热烈,对文章的理解依然肤浅。
以前语文阅读教学,那种肢解课文、繁琐分析、刻板操练的教法固然应该反对,但是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脱离文本进行阅读教学。
【反思四:抓住契机精彩】
能够抓住学生瞬间出现的闪光点,顺势利导。巧妙点拨,引导学生朝着的教学重点方向往深处探索,就抓住了教学生成的契机,必然会出现精彩。
本文中学生的发言出现了很多闪光点,可惜教师没有抓住,导致学生的讨论失控。例如:
学生的观点:好女人不能跳江。教师应接着问:那杜十娘为什么还要跳江?请从文本上找出依据。
学生的观点:杜十娘最重感情的表现在跳江一节,她没有了爱情居然殉情。教师应接着问:你的发言中“跳江”和“殉情”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的观点:为什么作者不写杜十娘和柳遇春的爱情?教师可以说:这个问题有含金量。你能不能从文本里找出依据,探讨原因?
教师抓住这些契机追问,既可以使课堂秩序井然,又可以使课堂讨论深入下去。
[参考资料]
①钱梦龙:《语文教育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语文学习》,2004年第11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