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021

[ 张小芳 文选 ]   

谈低年级语文文本的拓展

◇ 张小芳

  学习语文就是要让学生在内化大量鲜活语言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而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内容有限,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会学习,形成能力,进行拓展。语文教师从低年级起就要打破文本为唯一学习内容的框框,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创造性地运用文本。
  下面是苏教版二年级语文《鲜花和星星》的教学片段:
  学生背诵课文
  师:背得真好,听了小朋友的背诵,老师好像看到你们在满是鲜花的草地上快乐地玩耍、游戏,仿佛看到你们在星光灿烂的夜空下数星星的样子,你们真像一个个小诗人。老师这里有两幅美丽的图,想看吗?
  生:想看!
  (教师出示一幅秋天落叶飞舞的图画和一幅花丛中的彩蝶图,并让学生说出图上的景色。)
  师:老师在课前看了这两幅图后,忍不住学着课文样子也写了一首儿童诗。小朋友想知道吗?(生齐答:想)不过我只写了一半,谁能读一下:
  (课件出示:)
  我最喜欢
  秋天飘舞的落叶:
  这里一片,
  那里一片,
  真比花丛中的彩蝶还多。
  师:剩下的一半,我相信我们班的小朋友一定能帮我写完的。先想一想课文,再和小伙伴讨论讨论。(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在这里充分相信学生的智力,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于是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进取心。)
  花园里
  到处是飞舞的蝴蝶:
  这里一只,
  那里一只。
  真比满地的落叶还多。
  师:我说得没错吧,小朋友都成小诗人了。这首诗中主要写的是什么?(落叶和蝴蝶)那我们就给这首诗加这个题目好吗?
  (加上题目《落叶和蝴蝶》并齐读这首诗)
  师:小朋友们,美丽的事物就在我们身边,老师还拍了几张照片,想看吗?(师展示课件:有操场上进行各种活动的学生、满园的花儿、满池的鱼儿、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草地上的牛羊、金黄的麦子、春天满树的花朵、秋天挂满枝头的果子、天空飞翔的鸟儿等等,画面都体现一个“多”字,并配有精练优美的解说词,学生陶醉其中,深受感染。)
  师:大家看了这么多照片,你最喜欢什么?(指名学生说一说)小诗人们,选择一幅或者两幅你喜欢的画,像老师一样模仿《鲜花和星星》这一课,创作一首儿童诗好吗?你可以自己创作,也可以和别人合作。(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选择创作的方法。正是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学生思考、讨论、创作并口述展示。)
  (学生作品:)
  《白云和羊群》
  我最喜欢
  蓝天上的朵朵白云:
  这里一朵,
  那里一朵,
  真比地上的羊儿还多。
  我更喜欢,
  草原上满地的羊群:
  这里一群,
  那里一群。
  真比天上的白云还多。
  《花儿和果实》
  我最喜欢
  春天果园里盛开的花儿:
  这里一枝,
  那里一枝,
  真美真香。
  到了秋天。
  我数着满树的果子:
  这里一个。
  那里一个。
  真大真多。
  师:小朋友们说得多好啊,我看可以与我们的课本相媲美了!你们回去把自己创作的儿童诗写下来,下个星期我们来举行一个儿童诗朗诵会,好不好?
  结合文本,联系文本,拓展文本,然后开发文本,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顺应了苏教版教材的编写意图。总结上面教学片段,笔者以为教者可从以下两方面拓展文本:
  
  一、启迪创新,超越文本
  
  课改赋予师生创造性地使用文本的权利。教学片段中这位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成功地对课文进行了拓展,师生在诵读的基础上仿写,共同合作创作了一首儿童诗《落叶和蝴蝶》,这个环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孩子们发现自己也能写诗。接着展示了许多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画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说一说,最后再写下来。这样一是体现了语文课程综合性和整体性,并适当地进行信息拓展,加强了学生语言实践。二是在语言感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真、善、美的情感,产生情感的共鸣与升华。诸如此类的拓展应在我们平时的低年级教学中常常进行,如教学课文《家》时让学生仿写,教学《水乡歌》时鼓励学生写一写自己的家乡,教学《秋姑娘的倩》时让学生给别的小动物写信……这些都是对文本的拓展创造,是教师智慧和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增加了语言积累,善思会说。由此可见,孩子们的头脑在课堂上一旦得到解放,将释放巨大的能量!这能量的表现就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使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在学生理解掌握文本的基础上方可得以顺利进行的。
  
  二、联系生活,超越课堂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课堂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课后运用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局限于课本,应根据课本实际,有机地拓展于课外,紧密联系生活。如片段中教师出示了大量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或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供学生选择。再如教学《咏华山》可把学生带到本城的最高建筑顶上,让学生真正感受“只有天在上,更无‘楼’(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情境。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只有从生活中学,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可发展的学习者”;与生活“链接”起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对文本的拓展,反过来又有助于对文本的感悟。这在拓展阅读的理论上,是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概括。从某种角度看,拓展阅读是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的,拓的是文本深藏着的意蕴,展的是文本包裹着的内涵。因此拓展文本,应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在很好地理解感悟了文本之后,设计不同的拓展方法:或仿写,如类似上面的教学片段,写一小节诗;或选词写话,如教学识字,可以让学生选择词串中的几个词语写几句或一段话;或收集与文本有关的内容,如教学古诗,可以让学生收集诗人所写的其它诗,或收集与本诗所写内容相似的古诗;或根据内容让学生绘画,如教学《水乡歌》,让学生画一画美丽的水乡;或积累锦词妙句,如教学《狐假虎威》,让学生积累成语故事……这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穿越在独特而悠远的时空之中,实现对文本的拓展,实现文意的升华。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敢于拓展,敢于超越,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与时俱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

谈低年级语文文本的拓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