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殊使命,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的做法是:
1 重视语言文字的品味。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整体感悟之后,就要开始分析课文,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并品味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张冠李戴”一词,可这样引导:第一步,查阅字典,初步理解。第二步,联系语境,具体理解。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张冠李戴”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我”是如何“张冠李戴”的。第三步,根据关系,深入理解。让学生用“因为……所以”造句,理解课文中“张冠李戴”的因果关系;再用“如果不……必须”造句,让学生知道,“要想不张冠李戴,就必须认真看书”,进一步理解体会鲁迅对“我”的关心。
2 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积累语言的意识。课文里的语言是经过加工、提炼的,是合乎规范的,背诵若干这样的文章,对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会有不少帮助。因此,在教学中,须在引导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将其引入记忆仓库,变成语言库存。(1)以新引旧,以复习促贮存。如由《火烧云》中的“笑盈盈”引出“笑吟吟”“笑哈哈”“笑眯眯”等。这样,学生在词语运用时,便可随机选择,而避免用词单一重复。(2)由内引外,以扩展促贮存。如《火烧云》中的“红通通、金灿灿”引出“黑洞洞、黄澄澄……”等课文以外的词语。
3 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的目的是“运用”。因此,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训练,让语言内化、活化,提供运用机会。如《飞夺泸定桥》中“心惊胆寒”一词,可在引导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出“心惊胆寒”的具体原因;接着结合实际,口述几个使人“心惊胆寒”的场面;再接着描述自己在某种情况下“心惊胆寒”的心理;最后让学生用这个词写话。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良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