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每一分钟里,都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发智慧的火花,这样便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有效的问题设计则是形成这样的课堂的关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整个课堂问题的设计,既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既走进文本又开启思维,从而增长智慧。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脑子“动起来”,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那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哪些要求呢?
一、课堂提问要简约明确
一堂课的学习时间有限,教师就应该注意自己提问语言精练准确,一语中的,切忌提冗长繁杂的问题,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更不知如何思考回答。提问时要简约,既表现为教师提问的措辞精炼,具体明了,还表现为教师一次只提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串问题,因为问题的清晰度会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水平,过多的问题往往会使学生无法把握核心问题,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厌倦,从而削弱他们对重点问题的思考。
同时课堂提问方向要明确,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水平,准确地针对所讲知识内容,使学生思考有方向,这样就避免了课堂提问抽象笼统、学生无从回答的现象。例如,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往往这样追问: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其实这类问题指向不明,要求不清:是问人物描写还是正侧描写或者环境、社会描写呢?是内容上的作用还是结构上的作用?目标含糊不明确,学生反应也会含糊混乱。又如,学习《曹刿论战》时,一老师向学生提问: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呢?这个发问是简约的,但不免失之于简单。而如果这样发问:长勺之战的战前战中战后都有鲁庄公“鄙”的表现,你能找出有关句子来说明吗?这样发问既能让学生思考鲁庄公“鄙”的表现,又预备了进一步对话的空间。
二、课堂提问要梯度渐进
问题是研读的线索,每个问题都可以仅仅看成是研读思维过程的一个环节,一个梯级。问题设计应该统筹全局,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做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形成梯度,逐步推进,达到高潮;也使学生从一个问题思考引发另一个问题甚至是连续问题的思考,形成追问式研读思维。一堂课通过一个个问题,使研读过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使研读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而使学生由表及里地解读文本,因此适当地进行追问非常有必要。比如老舍先生的《想北平》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作者对北平深沉的爱和思念以及对北平时局的担忧。为了解读出这样的主旨,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连贯的问题:①作者想念的是怎样的一个北平?②作者在描述中饱含了怎样的感情?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③作者在描述中很明显饱含了对故乡的爱,为什么还一直强调自己“说不出”这份爱呢?文中哪些文字可见作者爱得深沉?④结尾作者说“要落泪了”,结合写作背景能否说说作者“要落泪”的原因?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就是从文本表面文字出发,带领学生由表及里地解读出文本中隐含的作者的感情。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我进行了适当的追问:作者强调自己“说不出”,那么到底说了没有?(文章下文对北平的描述中已经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北平的爱)再追问:前面的“说不出”对下文含蓄的“说”起到什么作用?这样的追问,使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到作者对北平“不得不说”的深沉的爱。
有时在领会某一知识要点时,教师也须由浅入深地引导提问,促使学生理解深入透彻。一位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没有把答案直接讲述给学生听,而是用“为什么”来启发学生一步步思考:①开始作者为什么讨厌、憎恨阿长?(因为她有很多缺点: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②结尾为什么要怀念阿长?(因为她疼爱、关心我)③对于阿长,作者为什么又贬又褒呢?这样梯度渐进的提问使学生恍然大悟,课文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已印入学生的脑中。
三、课堂提问要立足语言
语文课始终姓“语”,语言是语文的根本。语文课堂提问应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这一本体,注重语言因素,咬住语言不放,自始至终关注言语的内容、形式及表达效果,凸现语文课堂的语言意识。可以这样说,只有立足语言因素的课堂提问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浓浓语文味。比如,我们学习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时,就该从文本的语言因素(尤其是一些精当词语)出发去解读文本内在的蕴含。例如:写济南全景用“晒”“睡”“醒”来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写雪后山景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粉色用“羞”,各得其所表现了“妙”;写城外山坡连用两个“卧”,写水的“温”用“冒着点热气”等等。这些关键词语生动贴切,不但形似,而且神似,读来不但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更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处处流露出的对冬天的济南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语文提问还要抓住重点语句和关键细节来设问,弄懂深层道理,探究言外之意。一位老师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让学生认真研读下面的句子——“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并要求学生联系全文,体会这三个同义反复的判断句的深层含义。学生通过咀嚼品味,对此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是纯真的“我”对自己亲叔叔的最自然最朴素的深切理解和由衷同情,与父母的称谓、举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三个同义反复的判断句,更深刻地揭露现实社会的金钱关系对人性的扭曲和残害,进一步彰显作品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力度。
四、课堂提问要开放多维
课堂提问不仅需要不露痕迹地将问题的方向、范围等巧妙界定,把学生的思路自然引向需要的轨道,更需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思维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堂提问,要使学生能带着个人的思考、情感和价值取向,主动融入作品,读出差异、读出自我、读出智慧。因此,设计问题,要考虑其是否具有开放性,是否能给予学生独立自由思考的空间;要考虑是否具有多维性,能否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层次思想。
1 可以从多元思考的角度来设问。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中内容或人物形象进行发散思维,不以一个标准答案来裁定。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可让学生探究思考:于勒真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流氓无赖吗?由此从文中找根据说看法。学生经过思考,有说他是流氓无赖的,有说他是有点良心的,有说他两者兼而有之的。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使得学生全面认识了于勒这一特殊的人物形象,大大丰富了对课文的理解。2 可以从多方面假设推测的角度来设置。引导学生把文中没有写到但又有密切关系的内容推想出来,从而加深和拓宽对文中人物、主题的领会,并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写到“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就戛然而止。对此可作多方面的想象:于勒叔叔的事情是否被人知晓?假如事情终于败露,情节会怎样?假如于勒真的发了财,又会怎样?假如船上一幕是于勒与船长串演试探兄嫂的戏,情节又该怎样发展?这样的多角度问题思考,促使学生主体参与性大大增加,在想象中进发出创造的火花。3 可以从延伸拓展的角度来设置。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拓展外延、深入开掘,加进新的信息,扩大教学容量,促使学生兴趣盎然,拓展思维,融会贯通。如学习《鼎湖山听泉》“深夜听泉”一节时,笔者适时介绍鲁彦的《听潮》,把有关听潮的精彩文字投影出来,让学生归类比较阅读。学生边读边思,豁然开朗:两者在写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泉声、潮声这类无法捉摸的抽象的东西就要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这样才能真实写出独特深刻的东西。想象迁移阅读,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了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创设,是高效课堂的成功的关键,是开启探究式学习的敲门砖,也是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只有掌握了高超的提问艺术,才能把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问”中长知识,“问”中出成果,“问”出语文课堂的精彩,“问”出“投石冲破水中天”的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梅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