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必须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自主性阅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都有一种思维的积极性。他们不仅渴求知识,力求找到自己所关心的问题的答案,而且表现为对现实,对理论能形成具有创造意义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而且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在阅读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学生自己可解决的,要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独立解决。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学法,教师应大加赞扬,并及时推广。学生一旦尝到自己的创新成果,学习的积极性必定更高,创新的兴趣更浓。“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思维创造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而质疑问难应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学生对教师常常“盲目崇拜”,对教材常常“盲目迷信”,这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使他们的思维发散开来。学生一旦养成了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的习惯,就会产生创造性结果。
二、探究性阅读,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改新理念认为,阅读不是学生被动机械接收知识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构建各类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头脑里存储的知识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学生的认识与感受也不会相同。因此采用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笔者以为,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所有问题的答案都要求统一,有时候也应当允许有不同的理解,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三袋麦子》说的是过新年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小猴各送了一袋麦子。小猪很快就把一袋麦子吃光了,小牛舍不得吃,把麦子保存起来,小猴则把一袋麦子全种下了地。课后的思考题是,小猪、小牛、小猴是怎样处理自己那袋麦子的?你认为谁的做法好?为什么?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有的说:“小猴的做法好,因为它来年能收获更多。”有的说:“小牛的做法好,因为它懂得节俭,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还有的说:“小猪爱吃,我能理解,我也喜欢吃,但要改一下,吃一些,种一些,那就好了。”这样的探究性阅读,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想象性阅读,拓宽学生的创新领域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自主性阅读、探究性阅读过程中被一步步激发,如果再尽情想象一番,那么,创造性火花将会璀璨夺目。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可见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特别是创新想象,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蓝天里翱翔。
譬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的结尾写道:“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默默地想:我们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里有那么大的用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小骆驼从沙漠旅行回来了。有一天它又到小溪边照镜子,恰好又遇到了小红马……请接下去把故事讲完整。这样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所学到的动物常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陶行知先生认为:“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拓,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寻找教材与现实的联系,挖掘可利用的材料,从而拓宽学生的创新领域。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一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