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自然并没有创造出任何机器,火车头、铁路、电报、自动棉纺机等,它们都是由人类所创造的,是人类头脑器官的产物。”马克思的话告诉我们:人类需要创造性人才。
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学校的责任,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潜在的智慧因素活跃起来,壮大起来,并使其不断进发出耀眼的火花。而优化语文教学方法就是途径之一,它能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回归人文科学,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失去了人文科学的特征。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主题到写作特色,一步不漏;学生作文,围绕老师给的中心一步不差;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教参的观点一步不离。学生成了录音机,只有复制的功能,没有个性的自由;语文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势,紧紧挤压着潜在的创新意识,学生创造性被泯灭了。
根椐“新课标”理念,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起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以达到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人格的终极目的。构建创新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让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1 从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国内外的教学改革都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创新型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这样,不论是采用暗示法、发现法,或者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觉地进人写作境地,比起单纯的命题作文、供料作文来说,课堂氛围更为宽松和谐。
2 注重质疑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语文教学应突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通过不同渠道,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无忧无虑的氛围中开展认知活动,使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得以形成和发展。
二、“应试”向“应世”转移,课堂与生活链接
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在创新型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比如鼓励学生阅读报刊杂志,关注社会热点,比如走出教室,关注周围的事物,如通过实践获得新的看法和思想。
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未来的教育是不断提高人的素质的“终身教育”,而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在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很重要,它能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并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实现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方向的转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书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扩展,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从而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