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教学的领军人物韩军老师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一上课就在低婉的音乐声中深情朗诵起全诗,他读得抑扬顿挫、如泣如诉。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了在场的老师,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里。不仅韩军老师,其他著名语文大家也都非常重视朗读教学。特级教师余映潮在教《马说》时,把整个教学分为“朗读”和“积累”两部分,通过朗读指导和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马说》这篇课文的朗读要领,而且触类旁通地掌握了所有文言文的朗读方法。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在她的《往事依依》中曾用一大段文字回忆了她的国文老师的朗读教学对她产生的深远影响。
如此众多的语文大家都非常重视朗读教学,这不令我们这些普通的语文老师深思和借鉴吗?朗读教学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实施朗读教学呢?下面笔者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朗读教学的好处
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阅读,首先要认识所读文字的音、形、义,能将上下旬、上下段连贯起来,整体感知全篇内容,这是认知能力,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开始。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做到不错字、不增字、不漏字,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
学习语言,首先要培养语感,只有让学生认真反复地读才能使课文语言内化,达到“其意皆若出于吾心,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的境地,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老师的范读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这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朗读可以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朗读能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能让学生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体验语文材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岳阳楼记》时,当读到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可以通过比较朗读使学生认识范仲淹的崇高思想境界。一种为两小句语调相同;一种为第一句高亢,第二句声音较低;第三种为第一句声音较低,第二句较为高亢。很快学生认为第二种读法最合理,因为这种读法强调的是“忧”而不是“乐”,这完全符合范仲淹的人生理想。范仲淹一生刚正不阿,直言强调,屡遭贬谪而九死不悔。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是“万家忧乐在心头”。他的崇高精神境界在读中显现了出来。
适当的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浮想联翩,产生联想和想象,使他们更深刻、更有创意地领会文章之内涵,以至沉浸到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共鸣境界。且不说感情强烈、语言精练的诗歌,也不说细腻生动的散文,更不说引人入胜的小说,就是语言平实的说明文,文字犀利的议论文,都能在读的基础上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人到了这种星星上面休想站得起来,因为它的引力是那样大,人的骨骼早已就被自己的体重压碎了。”(《宇宙里有些什么》)。朗读时抓住关键词,配以适当的语气语调,学生不难想象人到了这种星星上面的情景,从而对这种星星密度大到的程度有了更深的理解。
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素材,它可以跨越时间,跨越空间,跨越学科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向学生展示自然和社会中那些极具艺术特质的美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朗读,使学生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融入作者的审美境界,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著名语文教师杨舜山在教学《安塞腰鼓》时,以朗读作为教学的重心,让学生在朗读中不仅领悟到安塞腰鼓那旺盛的生命力和磅礴的力量,而且领悟到了文章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气势美。
二、朗读教学的实施
《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教学目标对朗读、默读、速读等阅读方式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在初中三年的阅读训练中,语文教师应将其作为三级训练:初一阶段应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初二阶段以默读训练为主,但要默读朗读兼顾;初三阶段以速读为主,但朗读训练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也必不少,语文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在实施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老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轮读、反复读、诵读、赏读、比较朗读,课后的积累诵读、演课本剧等。下面笔者就感触较深的范读和课后积累诵读作一个介绍。
范读要求语文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文中一字一句传达出来的意义、情感等各利,信息,再把它们转化为有声语言,“把文章中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折折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让教师、学生与作者耳与心谋,不仅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还要与作者心灵相通。情美、意美、声美,“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如若个人条件不够好,那么可以借助音像、磁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弥补这一缺憾。
课后的积累诵读,可以使课堂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如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我们可以加上这样声情并茂的独白:“一轮明月见证了多少缠绵悱恻的故事,一轮明月勾起了多少激情飞扬的情思。让我们一起在诗的王国里畅游这条月亮河,一起诵读,一起欣赏诗人们为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然后引导学生朗读20句古代、近现代的著名的咏月诗句,这不仅加深学生对该诗的理解,积累了知识,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宁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