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线老师交流,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有效教学的推进,不断地学习和观摩一些所谓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优质课、示范课,看看别人的课堂感觉很好,但回家施行又总感觉学不来。新课程要求抛弃的东西已经抛弃,而新课程可供具体操作的东西又没有学到,于是,感到越来越不会上语文课了。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是许多老师传统的课堂评价标准,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轰然坍塌,而新的具体可操作的课堂评价标准又没有构建。在新课程实施中,尽管课程专家对新课程的有效课堂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但这些评价体系,对一线老师仍然是理论多于操作,致使许多老师在课堂实践操作中表现茫然。在此,我谈谈自己心中关于语文阅读课“好课的四个标准”,或许对迷茫的老师能有所启发。
一是文本研读透彻。关于文本研读透彻的问题,《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8第10期)上曾刊登郭志明老师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研读透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笔者非常赞同郭老师的观点。走进许多语文阅读课堂,之所以低效甚至无效,我的感受不是教师缺乏新的教学理念,也不是缺少新的教法和手段,而是因为教师对文本缺乏精深的研读。教师对文本研读不深不透,致使文本的核心价值在课堂中流失。众多的语文阅读课堂上,都存在着误读、浅读和“伪读”的硬伤。一些语文阅读课简直就是“伤痕累累”。
例如笔者曾听两位老师执教《黔之驴》和《愚公移山》。《黔之驴》的课堂上老师设计了“文中驴子怎样才能不被老虎吃掉”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执教《愚公移山》的老师在课堂上和同学大谈“愚公移山的方案是否科学”。面对这样的问题,这样的所谓创新解读,课堂上看上去讨论热烈,气氛活跃,但是这样一个明显误读了文本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花上五六分钟进行讨论,课堂的效益究竟何在?与以上误读文本的例子相比,在如今的语文阅读课堂上那些对文本浅读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比如教《台阶》仅仅理解为对父亲勤劳、朴实品德的赞美;教《老王》仅仅理解为一个知识分子对一个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教《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就是封建私塾教育对儿童的摧残等等。所谓“伪读”,就是阅读课上的所谓阅读只是一个虚假的幌子,课堂上根本就没有教师和学生自身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有的只是教师把教参和名家对文本的结论,全部搬到课堂上,用“填鸭”的方式硬塞给学生。综上所述,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效益不高,根本的症结是老师对文本研读不够透彻,所谓“以己之昏昏而欲使人之昭昭”,根本就是不可能之幻想。而反观一些名师大家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无一不是教者对文本研读透彻,教材处理恰当,教法选择得当的个性化课堂。
至于怎样才能做到对教材研读透彻,笔者的拙作《谈语文备课中的“三读”教材》(本刊2009第2期)曾专门谈过这个问题。研读文本只有经过读厚、读进、再读出三个步骤,方能对文本语言品读到位,思想内涵把握准确,行文思路理解清晰,艺术特色赏析充分。对于研读教材与提高课堂效益的问题,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段话堪称经典,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铭记。于老师如是说:语文教学上这法那法,研读不透教材就是没法。所以要想课堂高效益,教师就必须在研读教材上花大力气,只有把教材研读透彻,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获得丰厚的回报。
二是诵读涵泳充分。回顾与总结中国传统语文学习的经验:苏东坡的“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曾国藩的“李杜苏韩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得其深远之韵”等等,无不强调“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强化诵读应该是语文阅读教学根本法。但遗憾的是。现在我们许多的语文阅读课堂,被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左右,被多媒体教学手段所迷惑,多的是一幕幕精彩的视频画面与热热闹闹的讨论表演,少的是师生富有情感的琅琅书声。一个更可怕的现实是: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所做的调查,得到的统计数据是初中生在一堂45分钟的语文课上,真正用于自己读书的时间平均为3.57分钟,得出的结论是从小学到高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读书的时间呈递减趋势。
要提高语文阅读课堂的效益就必须回归阅读的根本法——诵读与涵泳。加强诵读与涵泳,关键是阅读课堂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读书的环境,真正让学生在阅读课上“读”起来。一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裕的时间读书思考,而不是始终被老师的一个个问题所牵引,被一幕幕精彩的视频或画面所吸引,被一个个所谓热闹的讨论所迷惑,被一个个有趣的表演所引诱,以致忘却文本。二是教师要善于做一个“朗读者”,教师要通过朗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通过朗读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和兴趣,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真正让阅读课堂成为学生“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惟其意”的课堂,使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口诵心惟,达到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的效果。三是要培养学生“读中思、读中悟”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坐在阅读课堂上,无论是放声朗读,还是闭口默读,无论是快读浏览,还是细读品味,都能全身心地沉浸于文本之中,进入朱熹所说的“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的读书境界。
三是思维和语言训练扎实。语文阅读是一次精神的远游。但无论游到哪里,我们都不要忘记,我们远游的载体不是飞机,不是火车,不是游船。而是文本的语言文字。语文虽然负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但语文始终姓“语”。离开语言这个载体,一切的人文精神都将无所依附。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一堂真正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又都是从文本的语言文字人手,对文本丰富的内涵进行有效开掘的课堂,是语言表达与思想内容并重,工具和人文都得以提升的课堂。追求有效的语文阅读,必须切实抓好学生的语言训练,因为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除了体现在学生是否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之外,同样体现在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训练离不开思维的训练。
提高语文阅读课的效益,落实思维和语言训练:一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一定要让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训练养成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对文本进行概括和筛选,从文本语言的字里行间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阅读习惯。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一定要有思维的含量、思考的价值。课堂提问要多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办)”一类的问题,而不要动不动就是“对不对、好不好、能不能”一类的问题。教师问题一出,学生便异口同声的课堂一定不是好课堂。三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倾听,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老师要在学生的回答中诊断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对学生的答案做出点评,而不要老师根本就没有认真倾听,就做出你的回答“很好、真棒”这样虚假的评价。老师也不要始终抱着自己设计好的答案不放,一旦学生说到自己的点子上,立即予以肯定,而答不到点子的立即示意坐下,再找下一个。四是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会用规范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强调表达要生动有文采,符合逻辑有条理。学生平时生活中语言表达如何,其实都是每一堂语文课直接和间接训练的结果。
四是精神境界得以提升。德国教育文化学家斯普朗格曾经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所阅读的大多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必须能够不断地带领学生在这些宝藏中进行开掘,引导学生做精神的远游。只有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获得的才不仅仅是语文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丰富的精神滋养,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在这一点上,我们既要反对所谓新课程理念下的“得意而忘言”的抛弃语言文字训练、单单留下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语文阅读课,同样,也要反对只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把语文课单单等同于科学课,而对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视而不见的“只见知识不见人”的语文阅读课。《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始终坚持的方向。
提高语文阅读课的效益,促进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一是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做到“披文人情”,从语言文字出发,深入到文本的精神世界和作者的心灵世界。二是老师要做一个善于读书的人,老师要用自身从读书中获得的人生智慧,不断点燃学生的智慧的火花。三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要充分利用经典文化资源,激励和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真正让学生通过阅读做一个有境界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