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作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据此我认为应构建自主开放的作文教学体系,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思维束缚,让学生敢写、愿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鼓励实践。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有快乐的情感体验。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能力水平开展活动:
1 镜头拍摄法。鼓励学生做“有心人”,观察身边的事物,把所见所闻所感及时“摄入大脑”,或写进日记里。如在教学完《珍珠鸟》一课后,围绕“我和小动物之间发生的事”展开观察活动。由于小学生喜爱小动物,在兴趣的驱动下,他们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动物可爱的形象和有趣的习性,表现了童真、童心。
2 活动体验法。集体实践活动能加深儿童的体验,丰富儿童的情感,锻炼儿童的感悟能力,而学校生活丰富多彩,校外活动新鲜活泼,都是学生写作素材的源泉。教师应做有心人,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情感充分表现出来,然后用我手写我心,把活动内容记叙下来。把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二、亲近自然,陶冶情操。大自然是清新的,没有喧嚣和浮躁。适合孩子健康成长。老师可以带他们聆听溪水潺潺声,观赏落日壮美景色……
例如教完《鸟语》一课后,我和孩子们携手走在乡间小道上,进入幽深的山林中寻找鸟儿的叫声,仔细聆听,让孩子感受鸟儿的心灵。
在亲近自然、放飞灵性的同时,孩子有了亲切的感受,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以抒心中之情。
三、自由开放,自主命题。
1 减少老师命题,鼓励学生拟题。《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作文题目恰当与否,是能否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重要因素。新课标下的命题作文,已经不再狭隘,要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求题目“新”“活”“趣”;而自主命题就更自由开放了,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发展个性。只有这样,字里行间才有人性流淌,才有创造火花,这样的写作才称得上是“进行创造性的表述”。
2 大胆想象,表达自我。作文是学生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独特表现。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自由想象,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写作形式表达想象内容。想象是神笔,可以在一张白纸上绘出美妙的图画。想象给学生带来美好的憧憬、智慧的启迪。想象是孩子特有的内在的需要,它能点燃孩子创造的火花。老师可以给学生放一段音乐,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想象经历过的事情,憧憬的愿望,内心的感悟,编写精彩的故事等,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四、加强训练。拓宽积累。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1 练笔。“五分钟速写每日练”,每天利用语文课前或早读课时间,进行限时写作。具体要求:①写作内容:写真人真事;②写作时间:早晨课前5分钟;③检查方式:作文交给组长,由组长评选出最好的交给老师,每周评“冰心奖”。这种速写不仅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还养成一气呵成的写作习惯。
2 积累。让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积累感悟。“阅读——写作——积累——再写作”,久而久之,美文就涓涓流淌出来了。
五、多维评价,持续兴趣。《标准》中关于作文评价有这样一段话:“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虽然评价形式不同,但须以赏识、鼓励为主,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同时保持兴趣、增强信心。使写作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和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