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可夫说:“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语文教学的有效不在于教师教得多或是少,教师教得轻松还是辛苦,如果学生没有获得发展,那么这课堂的教学就称不上有效。注重情景的创设,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有效的语文学习氛围,从而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我个人认为创设有效的语文课堂氛围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导入创设情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良好课堂教学的开门钥匙,它为整堂课的进行做好铺垫。
在教《卢沟桥烽火》一文时,我这样导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一声炮响,中华民族从此开始了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昨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翻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篇章。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这次事变真正的原因吗?(学生述说卢沟桥事变的真正原因。听完学生的述说,接着过渡)所以,敌人对此是如鲠在喉,他们一心要搬掉进一步侵略全中国的这个障碍,美丽祥和的“卢沟晓月”也没能阻挡他们的狼子野心。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当时的详细情形吧?请同学们把书打开。
虽然卢沟桥事变离学生的生活已很遥远,但孩子的爱与限瞬间分明起来。
又如教《春联》一文,我开头说道: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就要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我接着说:那长长的彩带挂满大街小巷,红红的灯笼洋溢着快乐与吉祥,门上的春联催开了一家人幸福的笑脸。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就是期望团团圆圆度过一个除夕之夜,迎来和和美美的新春佳节。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春联。(教师提出课题:春联)
孩子们一下子活跃起来,教室里洋溢着浓浓的新年气氛。
伟人诺贝尔是值得后人永远景仰的,《诺贝尔》一文可以这样导人:生命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世上许多人的名字一一湮没在岁月的氏河里,被后人遗忘。但有一些人的名字却和他们的不朽功绩一起被一代又一代人铭记,流芳百世。同学们,带着你们的敬仰之情,让我们走近这位永远被世界人民记住的伟大科学家——诺贝尔。
诺贝尔的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发明炸药。课文第二段就重点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三个阶段。快速浏览课文第二段,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这三个阶段?看谁说得既简单又准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情动情是教育的规律,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也就是说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感染着学生。
二、音乐创设情景。同样在教《卢沟桥烽火》一文时,我用了歌曲《卢沟桥之歌》营造气氛。当苍凉悲壮的歌声回荡在教室里时,课未始。情已生,此时展开教学,学生不管是情感上还是注意上,都已做了准备。曲终,让学生说出日本侵占卢沟桥的真正原因,然后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如果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浓郁的情景,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训练智能。
《月光启蒙》回忆作者不识字的母亲在作者童年时候,曾经在柔和的月光下给作者讲故事,猜谜语,唱民歌、民谣的情况,而如今作者学成归来,可作者的母亲已经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不知道作者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作者要到哪里去,只是对着作者傻傻地笑,笑得作者是泪流满面。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小节的感情基调已经发生了变化,觉得这时候最适合的音乐莫过于带有一点凄凉情感的小提琴曲了。
三、画面创设情景。语言文字所激发的想象力要比直观的画面丰富得多,但适时出现的精美画面也有相当的激情力量,其势不可挡。再以《月光启蒙》为例,结课阶段,学生情绪已经高涨,感恩之心剧跳,心中有千言万语。这时我为他们创设了画面情景:在月色朦胧中,两只手紧紧拉在一起,一只是大手,一只是小手。学生看到画后更激起表达欲望,尽情畅说,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心灵产生碰撞,此时多么快乐。
创设情景,是当今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然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弄巧成拙,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有一个老师在教《三顾茅庐》时,让学生扮演刘备,再现当时在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恭恭敬敬等候的情景。这一情景的创设,在课堂上确实热热闹闹,但学生到底学到多少呢?这种为了课堂的气氛,或者说为了听课老师而创设的情景实在没有必要。
情景的创设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从而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新北区汤庄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