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003

[ 葛红玲 文选 ]   

创建活力语文课堂

◇ 葛红玲

  什么是活力呢?活力就是富有生命力,富有生气。活力课堂就是富有生命力、富有生气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挖掘潜能共同创造的时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会使学生在探索、发现与创造上达到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那么如何创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呢?笔者有如下浅见:
  一、情感沟通,合作互动。情感沟通是合作互动的基础。吉尔·哈德斐尔德在《课堂活力》中说:“班级里可能充满了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也可能是沉默、不快、矛盾和敌意。”要想达到前一种境界,教师与学生必须具有情感基础,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家庭、心理、情感,以便在不同的场合,自然地应对、尊重、影响、引导学生,为充满活力的课堂做好情感投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蕴含在文本里的山川美、人物美、图画美,从而进行交流。
  合作互动是课堂充满活力的表现形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组成一种交互的网络,任何人在这“网络”中都是一个重要环节,他们的作用是平等的。这样,学生由以往的文本意义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文本意义的自主建构者,而教师则由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帮助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课堂教学意味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学情景和精神氛围。教师唯有真正把学生当作“人”,当作活生生的生命看待,从心底里去尊重他们,鼓励他们,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与对话,课堂才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多元解读,宽容开放。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预设的太多,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替代了学生的思考和交流,一堂课下来学生能记住的无非是某篇文章的内容及写法,而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应该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应该培养的语文素养却未得到重视。在语文教学的新形势下,教师的“一言堂”将被学生的“群言堂”所取代,文本的解读也势必出现多元化的局面。
  多元化解读是建立在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的,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个性差异也很大,教师只有用宽容开放的心态,尊重学生的解读结果,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才能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有自信心才会有创造。因此,充满活力的课堂,应是一个宽容开放、自由民主的课堂。
  笔者在执教《台阶》一文时,以“我眼中的父亲”为题组织学生就父亲的形象进行讨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解读五花八门:有对父亲表示敬意的,认为父亲用毕生精力造屋,使台阶从三级升高为九级,他的坚韧顽强值得敬佩;有对父亲的行为表示不理解的,认为他是新时期的闰土,闰土把希望寄托在香炉和烛台上,父亲把希望寄托在台阶上,他们都是麻木的人;有对父亲的处境表示同情的,陈旧的观念把父亲的一生都消耗掉了,当房子落成后父亲也老了;甚至还有学生索性认为父亲是傻子,为什么不搬家到城市里去……面对种种解读,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我先提议学生转换一下视角,从“我”——儿子的角度去看父亲,请学生揣摩文中儿子的感情,体会儿子对父亲造屋的评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现了较大分歧,儿子的感情多种多样:感激、敬佩、痛惜、担心、怜惜、心疼、感慨……学生说得都有道理,我对此表示赞同。我再次提醒学生把视角转换到父亲身上,仔细阅读文章关于父亲的脚、眼光、汗珠、笑容、腰等的细节描写,感受父亲善良的性格、坚韧的毅力、执着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越读学生的分歧越小,达成的共识就越多:作者笔下的父亲不再是闰土,不再是傻子,他是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农民,他的身上体现的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但这些高贵的精神却换不来基本的尊严和幸福,这又是多么的可悲啊。父亲的生命是卑微的,但绝不是失败的。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中国的脊梁,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础。此时,课堂里一片寂静,在师生的眼里进射出的是无比的敬意,在师生的心里涌动的是无限的遐思。此时无声胜有声,谁又说平静的课堂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呢?
  三、资源整合,拓展延伸。语文作为母语。决定了它的学习资源极为丰富;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语文就是生活”,决定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从你的房子里面走出来”,走出象牙塔,让知识向生活延伸,可以接触更多更贴近生活的学习资料。充满活力的课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结合课外的学习资源、学生的生活体验等,适度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这样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等语文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但概括地说只有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教学用具等;二是课外学习资源,如报刊杂志、风土人情、社会实践等等。比较常见的是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或课文背景,或阅读材料等。课堂教学拓展延伸一般也有两种方式:或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或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拓展延伸的角度是多样的:可以从文本空白悬念处拓展延伸;可以从问题生成处拓展延伸;可以从情感体验处拓展延伸;可以从感悟主题处拓展延伸。
  无论是资源整合还是拓展延伸都必须立足于文本,找准切入点,都必须是在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的感悟、体验、品味之后。学生只有在深入文本用自己深刻而独特的体验建构起了文本的意义后,才能够激发起个人深切的情感体验,从而自然地联想到个人的生活体验,因而产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
  笔者在教授郦道元的《三峡》时就进行了有效的资源整合与拓展延伸。《三峡》只有155个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论时间,春、夏、秋、冬四季齐全;讲风景,山、水、草、木面面俱到。虽然篇幅短小,文笔优美,可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学习这篇课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尽管文下有注释。笔者和学生一起寻找有助于学习的资源:有《三峡》的旅游风光片,有李白的《上三峡》《早发白帝城》、白居易的《初入峡有感》,有现代作家刘白羽的《长江三日》,还有地理书上有关三峡的说明……有了这些资源,学生对写江水迅疾的“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理解很到位;对难于理解的写三峡春冬之景的“清荣峻茂”也在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中找到了注脚。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我还进行了拓展延伸:当堂请学生回忆古人吟咏四季的诗句,课后让学生在译文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写出500字左右的《三峡行》。通过资源整合与拓展延伸,学生不仅扎实掌握了《三峡》的内容,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油然而生。
  总之,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模式化,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它应该是五彩斑斓的,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的动态生成过程,它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带给学生的是无尽的遐思……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育才中学]

创建活力语文课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