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006

  

让语文之“水”滋润孩子的心田

◇ 陈玉君 陆玉忠

  江苏省响水县运河中心小学青年教师于兰梅执教五年级语文《水》一课,获得了盐城市教学展评一等奖。下面,我们就该课教学谈谈自己对“一堂好的语文课”的看法。
  
  一、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以情贯穿、立意其中的“生命课堂”
  
  余秋雨曾说:“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阅读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才是有意义的、扎实的。而只有真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才有可能使语文课成为以情贯穿、立意其中的“生命课堂”。
  于老师在《水》的教学中,把“情”字贯穿于整个教学流程,并随教学进程的发展而起伏,堪称“以情取胜”。导人新课时,于老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了一组画面,在音乐的渲染下,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第一段。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那个“缺水的地方”,学生的情感马上就有了较好的定位。课中研读两个画面,在感悟“水的珍贵”后,反复朗读中心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一唱三叹,层层深入,使孩子们对司空见惯的水第一次有了迥异、深刻的理解。最后,多媒体再次展现缺水的画面,教师深情叙述:“为了水,多少眼睛在渴盼,多少人至今还跋涉在取水的路上啊……”水本无晕,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华,对击始发灵光。此时,学生心灵被触动了,情感被激发了,产生了自己的感悟,于是他们有话要说——对村里人说、对身边的人说、对自己说,对所有人说。他们说得那么动情,谈得那么深刻:“有水莫忘缺水时”“要珍惜身边的水资源”“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一句句精彩的话语从幼小的心灵中飞出。课堂上,情感在波动,学生在情感的波澜起伏中深深体会到了村里人盼水、爱水、节水的情感,激发了爱护环境、珍惜水资源的环保意识。文本是“情”的载体,对文本的研读,恰似在聆听人间真情的述说,而教师就是情的表达者、传递者、激发者、调适者。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是要提高生命本身的质量,好的语文课应该在提高师生生命价值上做出不懈的努力。
  
  二、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寓思于学、自主实践的“活力课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学思”观,在今天依然有它进步的意义。现代的阅读理论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唯有学生的思维高速运转,调动各种感官来参与实践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充实的、有活力的。
  在《水》这节课中,于老师根据教材特点,紧扣中心内容,安排学生自主阅读,边读边思边写感受,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他们不但想学,而且愿学、乐学,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充满了活力。学生自读课文后,教者提出了一个总领全文而有开放度的问题:“放下课本,静静地想一想,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了文本主旨,指向非常明确。而对两个画面进行研讨过程中提炼出的“雨中洗澡”的快乐,是从字里行间揣摩出来的,是抓住“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张大嘴巴去吃”等词语反复品味出来的,是通过一次次的“欢呼”反映出来的;“一勺水冲凉”的舒服,是通过反复朗读、生生评议体会出来的,是通过教师精彩范读、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的,是通过对比移情体验出来的……这样不拘一格的设计,使学生在互动中思考,在思考中互动,做到口脑并用、眼脑并用、手脑并用。在课堂的所有时空中,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不断碰撞,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提升。这样的课堂是生动而有活力的。
  
  三、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促进发展、不断创新的“快乐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阅读课堂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它是在公共的空间里,产生思维的碰撞,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好的语文课能为学生创设很好的学习情境,启迪思维,激活想象,“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展创新的“快乐课堂”。
  于老师在《水》的教学中,充分挖掘了文本蕴含的人文价值,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注重字里行间人文内涵的熏陶和感染。课堂上,借助文本挖掘内涵,超越文本展示灵性,在交流、碰撞、点拨中体验情趣,张扬个性,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当学生充分研读“雨中洗澡”、“一勺水冲凉”,体会到“得水之乐”后,她不断追问:“这快乐的背后,你读出了什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思考,关注了文字背后的潜在意义。作家马朝虎的这篇散文原题为《饿水》,正是通过写得水之“乐”来反衬村里人缺水之“苦”,从而激发我们爱水、节水之情的。歌德曾说:“读书要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字面上的东西,一只眼睛看到字的背面蕴含的东西。”只有这样的“眼睛”,才是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慧眼”。
  在学完全文后,于老师注意拓展延伸,把孩子关注的目光从文本引向生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对村里人说”“对自己说”“对身边的人说”“对全世界说”……这样的训练,已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训练、说话训练了,它更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训练,使他们认识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地球人必须对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加以关注b最后的实践作业“设计节水的公益广告”虽然简单,却有着实实在在的意义。因为它切合了4月22日第十五个世界节水日的主题“应付水短缺”,也是课后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本课的板书也是简明扼要、匠心独具的,给了学生思考的着力点。在教学中,老师根据教学流程,依次板书:回顾第一段,看画面谈感受,板书“苦”字;白读感悟,相互交流,板书“盼”字;体会画面,揣摩文字,板书“乐”字;总结写法,板书“反衬”二字,点明“乐”中含“苦”、“苦”中有“乐”,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综观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于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情境,努力寻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愉快因素,大力弘扬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感体验。每个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等参与课堂活动的,师生在教学中互动,在互动中创造。这样的课堂就是常态性的课堂,平常而又实在,让学生有了收获,有了发展。
  当然,于老师的课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正如叶澜教授指出的那样:“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课堂教学没有十全十美,那些没有问题的课,恰恰是最大的问题,因为这种课造假、作秀的可能性比较大。有些公开课准备过度,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下、表演一下,一切水到渠成,毫无生成,这样的课,还上它干吗?这样“做课”非但不利于学生发展,还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了虚假的点缀。
  上课,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也正是那份遗憾给了我们的课堂更多的精彩。只要我们的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它自然会产生一些问题。有了问题。就需要反思、需要重建。语文教学是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愿我们的语文教师在真实自然中寻找教学的真谛,在平等和谐中达到教学的效果,在实践创新中追求教学的完美,让语文之“水”永远鲜活,永远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让语文之“水”滋润孩子的心田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