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062

[ 杨志坚 文选 ]   

“二苏”手足情

◇ 杨志坚

  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实行变法。苏轼虽与王安石私交颇厚,但政见不合,他写了很多诗抨击新法。熙宁四年(1071)他两次上万言书,非议新法。王安石念其私交,从来加以报复。王安石罢相后,变法派中的吕惠卿、舒蛊、李定等人攻击苏轼。元丰二年(1079)七月,他们以讪谤新政的罪名逮捕苏轼,将其关入御史台监狱。这件事史称“鸟台诗案”,原来欲判死罪,苏辙上书皇帝,愿意效法汉代的缇萦以身赎父罪的故事,愿以一切在身官爵,替兄长赎罪。宋神宗也怜惜苏轼之才,将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到黄州,黄州太守陈轼十分敬佩,特批五十亩官田给他耕种,官田地处城东,苏轼取号东坡居士,四年后调到汝州,与退居金陵的王安石聚会。
  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执政,她亲自聆听过宋仁宗对苏轼、苏辙兄弟的赞誉,于是将苏轼召回京城,授以翰林学士、知制诰的重任。高氏起用旧派人物司马光、文彦博等人,苏轼对旧派人物全盘否定新法不满,遭到旧派排挤,加上党争激烈,他请求重任地方官。元祜六年(109I)春,苏辙升尚书右丞,听说哥哥苏轼除翰林承旨乞外任,便上书皇帝:“兄轼才高行备,过臣远甚,若使兄轼安处侍从,论思讲读,正其所长,未必无补于圣德也。故臣认为陛下只可使弟避兄,不可使兄避弟;只可使不肖避贤,不可使贤避不肖。”意思是说哥哥苏轼才学高品行端,大大超过我,应该让他留在皇帝身边,参与政务,发挥所长,我宁可把官职让给他,自己去放外任。所以《宋史·苏辙传》评价苏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乌台诗案,苏辙曾遭株连,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但他毫无怨言。
  元祜八年(1093)太皇太后去世,哲宗亲政,用新党章悸、吕惠卿,恢复新法,苏轼叉遭打击,被贬惠州,四年后又被贬谪儋州(海南岛),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将苏轼赦免,第二年七月病逝于常州。
  苏辙中年,也经历过几次宦海沉浮。高氏执政时他升为门下侍郎(副宰相),哲宗亲政时他被谪贬汝州、雷州,徽宗即位时他为大中大夫,筑室于许州。苏轼病逝后,两个儿子苏迈、苏迨随叔父归许州,两房大小近百口聚居一处,虽生活有些艰难,但苏辙对哥哥家属总是倾力相助。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扶我则史,诲我则师”。当年苏轼每到一地,都有诗文寄给弟弟苏辙,《示子由》、《别子由》就有104首。人们评价他们:“手足之爱。平生一人”。苏轼葬河南郏县小峨眉山,苏辙命子刊在百年之后将其遗骨葬兄长旁。于是才有“二苏坟”。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蔡庄初级中学]

“二苏”手足情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