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下面是我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想法: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凡事都必躬亲,包办代替,否则不放心。在阅读中,学生没有多少自主权,在阅读中容易造成期待,产生依赖。久而久之,学习被动懒散,自然对阅读失去兴趣。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果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那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无需教师越俎代庖,这样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季羡林先生的《夹竹桃》时,事先安排学生了解央竹桃的生长特点,途径很多,上网查阅也行,到图书馆查资料亦可。课堂上安排学生交流资料,实现资源共享,而不是教师劳神费力,滔滔不绝。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点拨、启发、激励学生,把阅读、理解、感悟的权力还给学生,而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的生命体,同一班级学生的观察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各不相同,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主体的解读是极其个性化的。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答案的框框去约束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培养个性,要抱着这样的认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每一片叶子都是美的。”例如在教学《如梦令》这篇课文时,学生对李清照“沉醉不知归路”是何原因不得而知,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去猜测。有人认为是南宋军队大获全胜,有人认为是遇到老朋友,有人认为是遇到开心的事情……对于学生的这些个性化发言要包容,让他讲述其中的原委,言之有理即可,而不必苛求古人的真实的原因。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教师应该大加赞赏,这样的激励肯定会激发更有价值的创新。
三、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自主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事情只要有了兴趣,就不会成为负担,阅读也是如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尽快喜欢上阅读,自主去阅读?我认为,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网络等,融声光情景为一体,声像并茂。声像刺激着学生的情绪,影响学生的情感,而相应的情绪、情感又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及语言表述,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时,我放映日本帝国主义到处烧杀抢掠的视频。当学生看到我中华同胞惨遭蹂躏屠杀时,他们的神情顿时严肃了起来,心中一下子激起了对帝国主义的愤恨,这时再进行阅读,就会感觉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守军的敬意,对日军的痛恨。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痛心的局面?学生纷纷展开讨论,学习兴趣骤然提高,无形之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民族责任感随之增强。一堂课在兴趣的引导下很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有了兴趣,学习的自主性就提高了。培养阅读的兴趣途径很多,如举办书籍交流会,让学生拿出自己心爱的书籍,推荐给对方,同时也从对方的书中找到自己喜爱阅读的书籍,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教师要尽量多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文学名著,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到文章的情境美、语言美,让学生觉得阅读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黄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