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成功的古诗教学的课例。说它成功,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是很好地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诗歌教学的学段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是教学思路清楚,教学重点突出。刘老师由指名背诵读过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导入;接下来放手让学生自读两首古诗,粗知诗意;进而指导遂首细读,理解内容,领悟写法,体会情感,这一环节用力最多;而后引导仿、创诗歌,表达童真童趣;最后拓展阅读,以丰富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的积累。
三是教学有特色,有创新。譬如,导入环节,看图画,背古诗,巧妙地利用了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又如《寻隐者不遇》一诗,教学中透过“展开想象,代诗人发问”的引导,培养了学生根据古诗情境展开想象,进行推测的能力。这一环节使学生既把握了诗意,又进行思维训练——高年级学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如此进行思维训练正当其时。而《所见》一诗的教学,设计了“读出画面”“画出图画”“写出所见、所闻”几个层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在笔端涌现诗歌描述的情境,从而习得“读诗歌,想画面”的读诗的方法;再如,安排了仿、创诗歌的教学环节,应当说,这并不是本学段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但从教学效果看,这个班的学生完全有仿写乃至创编诗歌的能力。这也提醒我们,教学既要“依标扣本”。又要“因材施教”。
[点评者:全国小语会会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编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