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993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 刘友开 徐 凤

  一、导入古诗,创设童趣
  
  师:同学们,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史中的璀璨明珠。它短小精悍,词句优美,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因此易读易记。咱们从小就学习古诗,已经学了不少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请看图画,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古诗?谁来诵读?
  生:《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你读得正确、流利。
  (出示《池上》这首古诗,生齐读)
  师:我们接着往下看,这幅画面让你想起了哪首古诗?
  生:《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你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注意到了词句之间的停顿。
  (出示《小儿垂钓》,生齐读)。
  师:再看这一幅画面,让你们想起了哪首古诗?(出示高鼎的《村居》,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生:这三首诗都是描写儿童生活的。
  师:是的,这三首诗都表现了童真童趣。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和儿童生活的古诗,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14页。(师板书课题,生边看边书空边念课题)
  
  二、粗读古诗,感受童趣
  
  师:同学们,读诗呀,每人至少读三遍:第一遍,借助拼音和字典要力争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力争读得通顺、流畅;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诗的味道来,你就很了不起啦!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的儿童世界吧!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相机正音)
  师: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了,能说说这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吗?
  生:《寻隐者不遇》写的是诗人贾岛去寻访隐者,没有遇到,就去问隐者的童子。
  生:《所见》写的是诗人袁枚看见了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突然,牧童看到了一只鸣蝉,就想去捉蝉。
  师:本课《古诗两首》分别是哪个朝代的哪两位诗人写了哪一个方面的人?
  生:《古诗两首》分别是唐代诗人贾岛和清代诗人袁枚写儿童方面的诗……
  师:这两位儿童分别在做什么?
  生:……这两位儿童一位在松树底下回答贾岛爷爷的询问,另一位骑在牛背上正想捕蝉。(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批注并互相交流后再回答)
  师:你们学得都很好,回答得很正确。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跨越历史的长河,用读书来跟随两位不同朝代的大诗人去领略他们诗中的人和事,去感受他们诗中的童真童趣吧!
  
  三、精读古诗,分享童趣
  
  师: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两首古诗的大体内容。现在,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一首诗《寻隐者不遇》的内涵,想一想,诗中写到了哪些人物?
  生:诗人贾岛、隐者和童子。
  师:“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呢?
  生:“隐者”指的是隐居在比较偏僻地方的人。
  生: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
  师:“童子”就是他的——徒弟(生齐说)。
  师: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但他遇到了童子。于是,他在松下问童子,松下指的就是一在松树下(指图,生齐说)。他都问了些什么呢?诗中没说。不过,贾岛把童子回答的话都写了出来。结合诗句,读一读,想一想,他都问了些啥呢?请看大屏幕,自由练说,同桌再交流交流。
  贾岛首先问:“_______________?”
  童子答:“_______________。”
  贾岛接着问:“_______________?”
  童子答:“_______________。”
  贾岛继续问:“_______________?”
  童子答:“_______________。”
  (生自由练说,师巡视指导;指名同桌两人交流。)
  生1:你的师傅在家吗?
  生2:他不在家,去采药了。
  生l:他到哪儿去采药了呢?
  生2:就在这座山中啊!
  生1:在山中的什么地方呀?
  生2:你看,这到处都是云雾,我也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啊!
  师:不错!能根据诗句猜测出他们之间的对话,一个问得好,一个答得好。请看图,这山中到处都弥漫着的浓云密雾,用诗中的一个词,就是一云深(生齐说)。
  师:同学们,咱们结合诗句,猜测出了诗人会问些什么,可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也写进诗中呢?
  生:如果都写出来,诗的内容会拉长,就不这么简洁了。再说不写出问话,只写出答话,读的人也会感悟出来。
  师:你回答得真好!本课的两首古诗也和大多数古诗一样,都有简洁明白、短小精悍的鲜明特点。
  生:都写出来,显得很罗嗦,太直白,诗的味道就会没这么浓了。
  师:你说得很对。这样的表现手法叫做“寓问于答”。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是问话内容不写入诗中。但读者可从答话里推测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而且还很罗嗦,更会减少了诗的意蕴。“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写本诗的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师:现在,我做贾岛来问,你们做童子用诗
  句来回答。
  师:请问你的师傅在家吗?言师采药去。(生齐答)
  师:到哪里去采药的呢?只在此山中。(生齐答)
  师:山中的何处呢?云深不知处。(生齐答)
  师:同座学着刚才的样子互相交换角色问答。
  (生自由练读,指名分角色问读)
  师:诗就是诗人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来叙述人情事理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我们也可设想诗人也许是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寻访他的好朋友“隐者”的,因此他才与童子展开了精细的对话。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诗人贾岛的情绪也可能在随之变化着,请同学们再用心地读一读这首诗,把自己当成贾岛,来感受诗人此时此刻心情有什么变化。(指名交流)
  生:诗人贾岛慕名而来,满怀崇敬之情。
  师:因为隐者一般都是学问高深的人。
  生:贾岛来拜访隐者肯定满心希望自己能见到他。
  师:对,他正满怀希望。可他听童子说师傅采药了,他的心情会怎样?
  生:他会感到失望,因为隐者不在家,不能一下子就见到。
  师:当他听说隐者就在这座山中,他的心情又会怎样呢?
  生:他会觉得自己还有可能见到隐者,又会觉得有了希望。
  师:可结果一丝希望也没有了,童子也不知道师傅在哪儿。贾岛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他肯定很失望,今天算是白跑了这么远的路了。
  生;他会感到很遗憾。
  生:但他决不会放弃。如果有时间,他也有可能明天一大早再来,如果因着急赶路,明天也来不了了,那才会感到很遗憾。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诗人贾岛满怀希望,满怀崇敬之情而来,带着失望和遗憾而离开,他将自己这样的经历和感慨写进了这首诗中,留下了这首被后人广为传诵的佳作《寻隐者不遇》,真情实感跃然纸上。咱们一起用朗读来 表达感悟吧。(生齐读)
  师:现在,再让我们来读读第二首古诗《所见》。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袁枚的《所见》让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闭上眼睛,听老师来读,你们来想诗中的画面。(师范读,生想象)
  师:你的脑海中有了画面吗?试着用你的朗读让你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也能让别人感受到才好。(指名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拿出笔画画,这首诗中描绘的画面是由哪些人物、动物、景物组成的。
  生:牧童、黄牛、林樾、鸣蝉。
  师:知道“林樾”指的是什么吗?指的就是树荫。这是静止的画面,叫“静景”。
  师:说着说着,咱们似乎还能听到一些声音。你能听到哪些声音呢?
  生:我能听到牧童唱的歌声和蝉的呜叫声了。
  师:拿出笔,把你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具体地写下来。
  (生写,师巡视指导适时指名交流)
  生:一天,一个牧童戴着草帽。骑在黄牛上,慢慢地在树阴下走着。他还悠闲地唱着歌儿,嘹亮的歌声传得很远。突然,他看见了一只呜叫的知了。他想要去捉住知了,于是他停止了行走,闭上了嘴巴,不敢再唱歌了。
  师:牧童听见蝉鸣忽然闭口立,他想要捕蝉了,“想要”用诗中的词语就是——意欲(生齐答)
  师:牧童为什么要忽然闭口立呢?
  生:因为他怕蝉被歌声惊吓飞走。
  师:还可以用诗句来回答。用上“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说一说。
  生:因为牧童意欲捕鸣蝉,所以忽然闭口立。
  生:牧童之所以忽然闭口立,是因为他意欲捕鸣蝉。
  师:看来,这两句诗是什么关系?
  生:因果关系。
  师:诗人看到牧童去捕蝉了吗?没有。(生齐说)
  师:也就是说这首诗描绘的是牧童“意欲捕鸣蝉”的瞬间画面,并没有描绘牧童正在捕蝉的画面,只是诗人的——猜测。(生齐说。)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
  师:黄牛在走,牧童骑着黄牛在歌唱,蝉在呜叫,这都是动态的画面,也叫“动景”。这首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这种写法就叫“动静结合”。谁再读?要让别人从你的读中能分辨出哪是静景、哪是动景,才算是真正的朗读高手呢!(指名读)
  师:你的读,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清秀的田园风光,看到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那么这首诗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表达了作者喜爱乡村田园风光的感情。
  生:还表达了作者喜爱乡村儿童的感情。
  师:让我们大家一起用诵读来表达这样的喜爱之情吧。
  (生齐诵读《所见》后,再将两首诗连起来朗诵感悟,并说说学习后的收获。)
  
  四、仿创古诗,表达童趣
  
  师:刚才,我们一同学习了《寻隐者不遇》和《所见》这两首古诗,诗中的文字,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还读出了诗的韵味。其实,古诗的写作也并不神秘,它主要的就是把看到的感人的人、事、景、物等画面用整齐、简洁、精练的语言写下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像本课中这样每首只有4句、每句只有7个字或5个字的古诗,只要在1、2、4句的句尾押韵,也就像古诗的样子了(师以本课两首古诗示例:韵母大致相同),也就可以说是写出了诗的韵味。会写诗的人就是诗人,诗人的称号多么的令人向往啊!孩子们,你们也想试着仿写或创作古诗吗?想做诗人的美梦吗?
  生:(异口同声地)想!
  师:那好!现在就让我们再飞越时代的隧道和横跨历史的长河,从遥远的古诗意境中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吧!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画面,回忆一下,谁来说说?
  生:在花丛中捉蝴蝶。
  生:和爸爸妈妈一起放风筝。
  生:在荷塘里摘荷叶当帽子戴。
  生:回老家时,和村里的孩子钓鱼、钓龙虾玩。
  生:雨停后,和伙伴们一起玩水。
  生:跟小牧童一样捕知了。
  生:在雪地里打雪仗。
  师:同学们,那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学着古诗样子来描绘一下这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画面吧!可以改写你所熟悉的儿童古诗,也可仿写,还可创作。如果是想学着本课的古诗来写的话,请不要忘了每首4句,每句7字,1、2、4句尾字押韵,最后署上你的大名。
  (生自由写诗,老师巡视指导后交流评议)
  生:《学垂钓》:春光明媚花草香,微风轻拂柳条荡。小娃坐于池边草,悄然抛线钓鱼忙。——王宝俊
  师:你写的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春景,还让我们看到了可爱的儿童。更了不起的是,你还做到了句式整齐,1、2、4句尾押韵“香”“荡”“忙”的韵母中都有“ang”,写出了诗的韵味。但如果将“柳条”换成“绿丝”或“丝绦”这类的词语,柳树的景色和你垂钓的环境就更美了。另外,“小娃坐于”也可改为“咱娃独坐”(如果是你一个人的话)或“咱们坐于”(如果是两人及两人以上的话)。
  生:《捕蝶》:风和日丽花飘香,桃红柳绿蚕品桑。持网儿童丛中窜,翩翩彩蝶入网笼。——陈子扬
  师:这就是孩子欢乐的捕蝶图啊!好诗!好诗!(众生鼓掌)但是,如果把“网笼”对调成“笼网”那就更妙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众生答:为了押韵)
  生:《池边所见》:莲叶荷花绿映红,青鳜相戏于水中。小儿伸手摘圆盘。倒扣头顶当笠篷。——张宪子
  师:有趣!真有趣!这就是童真童趣,简直妙极了。祝贺你,可爱可敬的小诗人!(众生热烈鼓掌)
  生:《看纸鸢》:日落西山鸟林归,儿童散学迟迟回。忙问稚子这么晚?只言东方纸鸢飞。——邱静
  师:你写出了看别人放风筝的乐趣,还省略了问为何迟归的人是谁,但能让读者意会到此人不是你的爸妈,就是你的爷爷奶奶。对吗?
  (生笑答:妈)
  师:同学们写得都很好,因时间关系大家课后再交流探讨,也可把你们的诗作再改好些誊写出来贴到教室的学习园地中展示互学。还可回家朗诵给家长听听,征求他们的看法,有兴趣学写诗的同学还可自愿组成“小诗社”。有兴趣吗?
  生:(众呼)有!
  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只要多读多写,长期坚持就能学会写诗,也可能成为诗人。但是,我们小学生学习写诗,能不能成为诗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提高写作能力和陶冶情操。
  
  五、推荐古诗,生长童趣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的诗,让我感受到童年是人生最美妙的时光,也是最有生趣和充满诗意的时光。“儿童是成人之父”,“弟子不必不贤于师”。所以,儿童也是成人的老师。你们学习读诗和写诗的浓厚兴趣和展示出(才露尖尖角)的诗才很值得老师敬佩和学习。让我们师生今后教学相长、互学共进吧!学无止境,学习古诗也无止境。你们看,古诗中还有很多写儿童的诗歌,请看大屏幕,自由阅读。
  长干行(节选)【唐】李白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四时田园杂兴(选一)【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生自由读,提名读,齐读)
  师: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了《古诗两首》这篇课文,还学着仿创了古诗,使我们享受到了读古诗和写古诗的无穷乐趣。课后,请同学们再去搜集一些以描写儿童为内容的古诗进行练读和仿写,或就一些感兴趣的人、事、物、景写作古诗,让我们的阳光童年再增添一道诗情画意的靓丽色彩——虹!(课终)
  [执教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学 整理者单位:江苏省洪泽县外国语实验小学]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