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实际上是作者和读者以各自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的跨时空交流的一种载体。如果把它比作童话中的睡美人的话,那么,谁是王子,能轻轻唤醒它吗?我们不妨从文本的特点人手来分析一下。文本的创作和阐释都离不开生活经验的支撑,没有了生活,文本创作就会缺失内涵和价值;没有了生活,文本阐释也就失却了意义和方向。读者和作者之间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阅历,会给阐释文本带来距离和隔阂。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唤醒”文本的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回归生活,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以真切的生活体验进行真实的感受,从而让文本“醒”来。
一、唤起回忆,加深体验
新课程强调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课堂植根于现实。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知识的生活来源。使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经验被激活。并与文本中的知识成功融合,成为有效的经验积累。
【案例】《怀素写字》(一年级下册)教学片断
师:(出示句子)哪个小朋友来读这句话?
生:日子一长(cháng),木板竟被写穿了。
师:你读得真准,特别是这个“长”字,在这里表示过了很多日子,时间很长,要读成——
生:“cháng”。
师:请小朋友一起来读准这句话。
生:(齐)日子一长(cháng),木板竟被写穿了。
师:这个字是个多音字,有小朋友知道它的另外一个读音吗?
生:它还可以读成“zhǎng”。
师:(板书“zhǎng”)你可以当小老师了,老师还没教,你就知道了。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在《白雪公主》这个故事里看到过:唐建华“白雪公主一天天长大了。”
师:嗯,课外书能让我们长知识!我们也要像这个小朋友一样多看课外书多长知识。(手指黑板上的“zhǎng”)。
生:老师刚才说“看课外书长知识”,这里的“长”也读“zhǎng”。
师:你的耳朵真灵,真会听。读故事书,能让我们的知识由少变多,这就叫长知识。
师:你还在哪儿看到、听到过这个“长(zhǎng)”吗?
生:过年的时候,我回到老家,爷爷说我长高了。
师:很多小朋友和你一样,长高了不少。
生:我的头发长长了,妈妈说晚上要带我去理发了。
师:听出来了吗?这位小朋友把这个字(手指黑板上的“长”)的两个读音说到一个句子里了。他说——
生:头发长长了。
师:课文中有没有这个长(“zhǎng”)呢?请小朋友找一找,看看谁能最先找到。
生:找到了,找到了。“怀素长大以后,成了有名的书法家。”
【简析】“长”是《怀素写字》一课的生字,文中出现了两个读音,一年级的小朋友往往辨别不清它们的意思和用法。在学生掌握了“长(cháng)”后,执教者让识字与孩子的生活,与已有的知识。与语言训练,与学习方法的指导结合在一起,然后再让学生回读文本中的“长(zhǎng)”。此时,文本中的“长(zhǎng)”还能不“醒”吗?
【案例】《天鹅的故事》(四年级下册)教学片断
(出示句子)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
师:请你凝神屏气凝视“勇士”一词30秒,看看你的眼前浮现出了什么画面?可以是生活中看到的场景,可以是电视里看到的镜头。
(学生静默)
师:在这凝视的30秒内,老师想到的画面是在战火中挥刀砍向日本鬼子的八路军战士;是在非典期间,“全身武装”奔跑于各病房间的白衣天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请照例句,把你看到的画面告诉大家。(出示句子:勇士就是在战火中挥刀砍向日本鬼子的八路军战士,勇士就是不怕传染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生:勇士就是与歹徒殊死搏斗的人民警察。
生:勇士就是飞身救人的公安巡警。
生:勇士就是地震中不畏余震、不畏房塌奋力抢险的消防官兵。
生:勇士就是在洪水中冲向树梢救人的人民子弟兵。
师:作者称老天鹅为“破冰勇士”,请你轻轻闭上眼睛,回想一下老天鹅破冰的场景。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天鹅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师:请睁开眼,之所以称老天鹅为“勇士”是因为——
生:因为老天鹅坚强、遇到困难不放弃。
生:因为老天鹅用自己的身躯不断地去扑打冰面,这是需要勇气的,而这股勇气只有勇士才具有,而且,它扑打冰面不仅仅为自己,更为天鹅群,这种牺牲自己为同伴着想的精神,只有勇士才具有。
生:因为老天鹅不怕流血牺牲,勇敢地扑打冰面,与警察、消防官兵、人民子弟兵具有一样的品质——冲锋在前,无所畏惧。
【简析】读书就要这样,要和生活联系起来,和自己的经验、经历联系起来,这样就会理解得比较透彻。借助学生已有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帮助孩子们深刻地理解了老天鹅的行为,老天鹅的“勇士”形象才会鲜明。只有如此细细地品味,学生才能默默地与作者贴近,与文本贴近,与高尚贴近。
二、转换角色,移情体悟
转换角色,即让学生以“我”的姿态介入文本内容,往往更容易使文本“鲜活”起来。角色转换实质上是一种“悟”,是一种个性化、多元化的“悟”,一种整体、直觉的“悟”,一种带有形象性的、情感性的“悟”。
【案例】《花瓣飘香》(三年级下册)教学片断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小女孩,你俯在花前闻到了什么?心里怎么想的?
生:多美多香的花呀!
生:妈妈闻到了一定很高兴。
生:我真想摘一片花瓣给生病的妈妈闻闻。
师:你为什么只摘花瓣呢?
生: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师:你摘花瓣时为什么那么小心呀?
生:我怕碰坏了其它的花瓣。
师:小小的一片花瓣为什么要“双手捧着”?
生:怕花瓣上的露珠滚掉。
生:怕那花香散了,妈妈闻不到。
生:怕把花瓣弄坏了,就不美了。
师:那你为什么又跑得那么快啊?
生:我想让妈妈早点看到红艳艳的花瓣,摸到像绒布一样的花瓣,闻到花瓣那淡淡的清香,让妈妈高兴。
师:看来这片花瓣在小女孩心中不一般,它代表着小女孩的一颗孝心。那现在再来看填空:这是一片——的花瓣。
生:这是一片代表小女孩孝心的花瓣。
生:这是一片表达小女孩对妈妈关心爱护的花瓣。
师:是啊,这是一片与众不同的花瓣,包含着小女孩的一片孝心。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简析】“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文中处处皆有情,需要读者静心品读。教者通过角色转换引导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中小
女孩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课堂上,孩子们俨然成了“小女孩”,在与文本进行生命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达到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俯”“小心”“双手捧着”“飞快”这些词语都“醒”来了。引领孩子们进入情境,体验角色的思想、感情,既检查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同时又增添了学习的情趣。
【案例】《珍珠鸟》(五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师:愿意扮演可爱的珍珠鸟吗?
生:愿意。
师:那老师就扮演作者,你们扮演小珍珠鸟。我们来进行对话朗读。可要听清要求哦!文中出现的表示作者、珍珠鸟这两个角色的词语,老师读时分别换成“我”、“你”。那你们读时应该换成什么?
生:换成“你”和“我”。
师:快,用铅笔做做记号。
(生认真地做着准备)
师:准备好了吗?谁先来跟我演一演?
师:渐渐地你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生:我先是离你较远,见你不伤害我,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你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你的反应。
师: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你亲近的情意。这样——
生:我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啄着你颤动的笔尖。你用手抚一抚我细腻的绒毛,我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你的手指。
师: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你居然落到我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你。待一会儿,扭头看,你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你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生: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简析】好一次“物”“我”交融的对话!教者将文本内容“变式化”“虚拟化”。给学生创造了生动的角色体验情境,让学生与小珍珠鸟进行了心贴心的沟通和交流。这样的朗读别有一番情味,让文本的内涵与灵气充分弥散开来。
三、创设情境。置身体昧
阅读是一种发现,是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后获得阅读体验的过程。当学生的体验与生活的情节脱节或是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时,我们可以营造特定的氛围,来帮助学生感受、品味。
【案例】《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三年级下册)教学片断
师:一天,小骆驼又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又喷着响鼻说小骆驼难看。小骆驼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多数学生的意思是:小骆驼将“小红马”带到沙漠走了一遭,“旅行”结束了,“小骆驼”神气十足,而“小红马”面红耳赤、垂头丧气。孩子们感情的天平都倾斜到了小骆驼身上。)
师:同学们,我就是文中的小红马。听了你们这些小骆驼的介绍,我很是自卑,我怎么就没有两个肉疙瘩,没有双层睫毛呢?我的蹄子怎么硬邦邦的呢?
生:小红马:骆驼是沙漠之舟,但在平原上你厉害。
师:是吗?
生:在古代,你可是全世界共同的交通工具。
生:小红马:一马当先,马到成功,老马识途,这些成语都是夸你们马家族的呀!
师:啊,看来我小红马也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师:骆驼有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小红马也有它值得自豪的地方。那你们有吗?
生:我的葫芦丝吹得很好,是班上吹得最好的,在学校里的比赛中还得了一等奖呢!
师:那你就应该——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
生:虽然我的学习不怎么好,但我的绘画非常好,老师经常表扬我。我感到自豪。
师:每个人都有值得自豪的地方。你绘画好,老师也为你感到自豪。好好努力,相信你的成绩也会和你的绘画一样棒。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星期天能和妈妈一起做家务,妈妈说我很懂事。
师:是呀,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题,注意把你的自豪感溶进文字里面。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简析】一位教育家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神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讲的话发生共鸣,你自身需要同孩子的心灵对准音调。”而要达到这一境界,问题和情境则是关键。当小红马的弱者形象叩击学生的l心灵时,“我有什么值得自豪的”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价值,小骆驼、小红马、你我他都有引以为豪的地方。很明显,结课前的再一次读课题已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声音。“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还是沉睡着的文字吗?不,它已经永远留在学生心间。这不仅仅是在教语文,更是在塑造健全的人格。
【案例】《海伦·凯勒》(五年级下册)教学片断
师:读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这段话让我感动。海伦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仍能每天夜以继日地练习。
师:你感动于她坚强的毅力,感动于她每天夜以继日地拼命练习。
师:她为什么要这样夜以继日地练习说话?
生:因为她想让她的伙伴们,最亲近的伙伴们听懂她说的话。
师:让伙伴们听懂她的话,就是想跟伙伴们进行——
生:交流。
师:是呀,她要让自己像常人一样表达自己的心声,跟大家进行沟通,进行对话。我们来做个小小的试验。我说一个词语,你观察我的唇形来判断我说的是什么。
师:喝水。(重复三遍,只动嘴不颤动)
师:知道我说什么词语的请举手。
(没人举手。)
师:看着老师的唇形听发音都这么难,更何况海伦没有视觉,完全靠触觉根据老师的舌头和嘴唇的颤动情况来学习发音呢,你可知道她是怎样学发音的呀!
师:(出示句子:萨勒发音时,要海伦把手放在他的脸上,用感觉来判断萨勒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以此体会怎样发音。)我们再来做个小试验。请你把手放在脸上,说两个词,“水”“河”,你有什么感觉?
生:没有感觉。
生:这两个词的发音动作几乎是一样的,分不出有什么区别。
师:是啊,我们常人练习说话首先要用耳朵去听对方发出的声音,然后才会模仿着说话,但是海伦的学习却是太艰难了。这就是这位聋哑盲姑娘的学习啊。你们说海伦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能不夜以继日吗?
师:带着你的理解,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简析】盲聋哑世界的艰辛,我们正常人是无法体会到的。教者用两个小小的试验让学生走近了海伦,感受到了她的发音之艰难,同时也真切地体会到海伦能学会说话,简直就是个奇迹,怪不得她回家要大声喊“爸爸,妈妈,我回来了”。有了这样的体验,“夜以继日”等词语就都“醒”了过来。
综上所述,唤起回忆,转换角色,创设情境,能让生活成为学生阐释文本活动的一部分,实现了文本阐释与生活超越的双赢,是让文本“醒”来的重要路径。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陶行知老先生的话,是不是也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呢?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构建生活的课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鹿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