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020

[ 钮丽云 文选 ]   

美读,美悟,美感

◇ 钮丽云

  诗词是文学领域里盛开的一朵奇葩,它有生动优美的语言、凝练传神的形象、深邃高远的意境。一代又一代人接受它的熏陶,沐浴在美的氛围中,因而诗词鉴赏教育也历来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重视。笔者多年来在职业中学任教,这类学校学生学习鉴赏诗词的现状堪忧。中职生尽管经历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识诗歌的教学,但对诗词的鉴赏品味仍在启蒙阶段。笔者针对职业中学学生的特点,提出应把诗词学习当作一个整体结构而不能分割的观点,具体通过“三步曲”来完成教学:初读诗歌,真情体验,做美的发现者;品味语言,分析形象,做美的欣赏者;感悟鉴赏,启发人生,做美的评论者,简言之,即美读,美悟,美感。用这种办法来改变学生逃避学习、害怕背诵的现状,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劲头,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的目的,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美读,引导学生做美的发现者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能力的教育。学生要能感受美、欣赏美,就要有发现美的冲动追求。诗词以高度的艺术概括,驰骋丰富的艺术想象,将生活中的事件和场面与诗人的特定感受和情绪融为一体。美,寓于形象之中。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形象感染来实现。学生学习诗歌,不可能一下子发掘出蕴涵在诗歌中震撼人心的美,教师首先必须创设氛围,开发美点,在美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1 以美启美,创设氛围。古典诗词教学的知识传授不应当脱离生动形象的画面,不能抽象为几个干巴巴的“知识点”,或者“意境”“意象”等概念。诗词中的文学审美鉴赏具有直觉性的特征,教师要用作品去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有血有肉的、个性鲜明的解读。因此,把诗词语言描述的画面,运用联想和想象变成生动具体的散文语言,这是学习诗词的第一步。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展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画卷。在《登高》这首诗中,学生看到和听到的是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这在普通人眼里是最普通的景象,为什么在诗人笔下却变成“万里悲秋”的千古绝唱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引导学生把诗歌语言形象化,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眼,让学生口述画面:萧瑟的秋景、飞鸟及猿啼,人物的情态和心理,最后,教师大致归纳改写出如下的文字:
  深秋凄凉,万物凋零,水中小洲冷冷清清,岸边沙石泛着白光,山猿在悲切地长啸着,飞鸟孤独地徘徊,落叶随着秋风无奈地片片飘零,滚滚向东的长江水无情地流逝而去。一位衣衫褴褛、白发稀疏的老人拖着病体,步履蹒跚,孤独地站在江边荒寂的高台上,面对着肃杀的景象,禁不住老泪纵横,迎风悲号……这凄美的散文文字描绘,怎能不使学生为这令人哀叹的诗句而折服呢?学生在美读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通过自己的想象、体验,把自己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感受到萧瑟的环境、落魄的人物,惆怅的心情,因而,学生也就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希望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歌。
  诗词作品中散文化的形象再现,离不开想象的发挥。吟读白居易的《琵琶行》,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词的语言幻化成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定格,回放:惨白的荻花,茫茫的江水,迷惘的月色,琵琶女低眉垂首,缓缓步出,幽怨弹琴,诉说自己悲苦的一生,而她的身后不正站着那一袭长衫、满腔悲愤、悲人又悲己的诗人吗?这样的想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去感受作品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使他们用自己的情感编织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从而获得心灵的陶冶、智慧的启迪、个性的张扬。
  
  2 诵读巩固,培养语感。通过生动的描述和想象,学生理解了诗歌的意境之后,教师就要着重加强朗读,培养语感。我国的古典诗词,具有言约义丰、声圆调响等特点。因此,古代传统的语文教学也极为重视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对学生领悟诗歌内蕴具有很大的作用。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李白《经下邳汜桥怀张子房》一诗的体验时写道:“常常高声朗读。朗读时心情是振奋的,仿佛满腔热血都沸腾起来了,特别读到最后‘唯见碧流水’四句,调子就震颤起来,胸襟也开阔起来了,仿佛自己心中也有无限的豪情胜慨,大有低回往复、依依不舍之意。”所以教师应该带领学生高声朗读,通过反复诵读,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诗的意境。
  首先,可以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划分诗歌节奏;其次,通过教师范读和指导,让学生认识到每个节奏后要有轻短的拖音,接着有极短暂的停顿,以突出节奏;再次,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诗歌的语意重音,以读出诗歌的感情。学生掌握了朗读方法后,应指导学生加强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进行语感训练。在诗歌朗读训练中要以个别训练为主,与整体训练结合,鼓励学生单独诵读,教师从旁指导。也可以采用朗读比赛方法,比较朗读,更好的方法是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听录音磁带或CD,在名家的指点下逐步融入诗词的境界,最终促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在反复诵读中使学生接受美和鉴赏美,做到“与作者心灵相通”。
  
  二、美悟,带领学生做美的欣赏者
  
  诗贵含蓄。我们阅读和鉴赏诗歌,不能停留在明白字句意义这一点上,当学生被美感启发,被真情打动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的深层次欣赏阶段。
  
  1 品味语言,由点探美。诗歌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比其他文学作品对语言的要求更高,古今中外的诗人都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诗圣杜甫的名句,一千多年来代代迭出的诗人都把它作为一面艺术旗帜。一首凝练的诗,往往妙用一字、一句,全诗生色。学生如能从以下的炼字炼句中积累感受,参与到文学活动之中,与作品融为一体,那么才有可能获得情感体验。
  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高明的诗人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和多义之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连用四个动词描摹了一幅清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村图景,真正让人领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李清照《醉花阴》中“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蕴含丰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寞的深秋怀人境界,使读者犹如看到一幅西风瘦菊,佳人对花自怜的图画,感受到作者悲秋伤别思念亲人的心境,抓住这最精彩的三句也就抓住了全篇的诗眼。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反复琢磨“诗眼”“句眼”“字眼”等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从炼字、炼句的更深层次,真真切切地感受作家在作品中凝结的审美体验,并促使每个 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欣赏、深层欣赏、创造性欣赏的能动性。
  
  2 挖掘隐义,理解内涵。诗歌语言精练、含蓄、跳跃,既有表面的意思,又有内在的意义;既有比喻义,又有象征义。鉴赏诗歌不能停留在明白字句意义这一点上,必须把跳跃的感情连贯起来,把隐含的意义揭示出来。尤其要调动教师自身的知识经验,铺展作者的身世,重现时代的风云,为学生提供领悟的平台,从而把诗词所要表现的情意挖掘出来。只有深层思索,学生才能升华情感,进一步去挖掘诗句的内涵,悟出更深层次的美。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看似十分平常,容易理解,但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人生历程,了解时代背景,学生又怎能听懂这位词坛大家振聋发聩的喊声呢?辛弃疾行伍出身,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词人。他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驱逐金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是他一生的抱负。他本来是准备以身许国,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南渡以后,他被迫脱离战场,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聊解“闲愁”,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捶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脑海翻腾、激荡而成一股滚动的岩浆,注入其诗词。因此教师就要把其中蕴含的深刻之意诉之于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听懂作者的这一问似有千斤万斤之重,足以表现他对朝廷的强烈不满、对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拯民众于侵略者铁蹄之下的雄心壮志。
  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历引发了师生在赏析中所特有的联想,也把诗词的“深层意蕴”挖掘出来了。
  
  三、美感,训练学生做美的评论者
  
  诗词中作者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有生活的悲欢离合,有人生的思索追求,有寄情山水的执着,有悲歌慷慨的壮志。这些审美客体,学生因年龄、阅历等原因并非能一下子领悟,教师要把传统教条式的总结作品主题思想的方法改成有机融合到循循善诱的艺术鉴赏中,让学生通过艺术美的评论去接受“哲理美”“道德美”的教育,学生在评价鉴赏中也能培养明辨是非、褒善贬恶的意识。
  
  1 鉴赏感悟,表达爱憎。多读诗,多感受诗词对学生心灵的净化、对人格的培养很重要。“怀古诗”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充满人情味;“战争诗”和“思乡诗”,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借景抒情、咏物言志”的诗多表现作者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人的是非观念并非生而有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谁是,谁非,什么是应该褒扬的,什么是应该抨击的,未必都清楚、明白。他们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师必须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做好向导,培养他们的美学道德和鉴赏品味。
  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大气磅礴,能让人胸襟开阔,志向高远。学生读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无不为其诗的意境雄伟、变化莫测而折服。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神仙世界的虚无缥缈,展现了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瑰丽变幻的奇特景观。其审美意象让学生目不暇接,学生联想到李白命运的坎坷,就不难体会作者是如何创作出这样惊心动魄的传世之作的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产生这旷世奇才的历史背景给予充分的介绍,学生会有自己情感的认知,爱憎的评判。李白是个才华横溢而又独立不羁的诗人,始终抱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幻想,把“济苍生,安社稷”当作伟大的理想,42岁时第二次被召回京城,他着实激动和兴奋了一阵,以为施展抱负的机会终于来了。但是那“奉驾陪闲”的角色很快使他厌倦和苦闷,而且权贵勾结、互相倾轧的黑暗也使他瞠目以视,于是谗言四起。他不得不怀着悲愤之情,离开了京城长安,开始云游天下、徜徉山水之间。郁结在心中的激愤,如箭在弦,一触即发,他只能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贵的蔑视和鄙弃,体现了他不愿趋炎附势的禀性,他唱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时代最强音。学生在诵读感悟诗作的过程中激情澎湃,为诗人的哀而哀,为诗人的歌而歌,诗人蔑视权贵,飘逸豪放,乘风破浪,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学生的心灵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2 比较阅读,陶冶情操。杜甫的《登高》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作者所处的不同时代来比较阅读,先以杜甫的《登高》一诗为例,学生初读诗作理解简单:长江滚滚,落木萧萧,诗人穷愁潦倒,悲怜哀叹,处处透露出个“悲”字。但我们让学生翻开历史,看看诗人的一生:生于唐朝由盛转衰、祸乱迭起的时代,饱经忧患,生活窘迫,他满怀豪情壮志,视解除国家、民族的灾难为己任。学生的审美情感被调动起来,再让学生来作审美欣赏,他们就能深切地感悟无边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国衰败的写照,“艰难苦恨”也不是杜甫个人万里作客的悲伤,“繁霜鬓”是由于杜甫忧国忧民,忧虑过深过重造成的。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因此诗作突出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横行无忌权贵的抨击。诗中的“悲”就不仅仅是自身的悲了,这“苦恨”也贯穿了对时代的怨愤。无须用多余的语言,无须用一本正经的教导,学生自然就被诗人伟大的抱负、高尚的人格所感染了。
  再读后者,苏轼缅怀古人,想自己年将半百,被贬黄州,一事无成,与年华方盛、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意欲步周瑜后尘的梦想实在是“自作多情”,无奈中吐露的是年华虚掷、报国无门的感慨。但悲凉失意之中却能旷达自解,以明月清风相寄,显示出气势磅礴的英雄气概。在比较阅读之后学生就会进一步体会前者重在感时伤世,而后者更多是感时伤己,但他们的诗作无不是对黑暗腐败现实的无情揭露。学生有了这样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理解能力,便能提高审美评价的水准,进而达到知、情、意的统一。
  生活的多姿多彩,构成了诗词的缤纷绚丽。我国的古典诗词是极其丰富的文学宝藏,它或浓缩了当时社会的状况,或讴歌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或寄寓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其表现形式也是非常丰富的。诗歌的艺术魅力绝不会因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沧桑而黯淡。教师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带领学生赏云霞奇景,观人生百态。听潺潺流水,闻花草芬芳,从而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职业教育中心校]

美读,美悟,美感
目录